“学校组织捐器官”类谣言的分析和建议

近期,网上出现“学校组织学生签器官捐赠承诺书”的谣言,公安机关已依法处罚了造谣者邹某。这类谣言将校园安全、未成年人保护和器官捐献这三件社会非常敏感的事情恶意联系在一起,性质十分恶劣。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类谣言为什么会出现、有什么危害,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

一、 造谣的动机:为了流量和私利

公安机关查明,造谣者邹某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博取流量、吸引粉丝,最终获取个人私利。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巨大的关注度可以直接换成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造谣者会精心选择最能刺激大众神经的话题。

“校园器官捐献”这个凭空捏造的话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之所以能快速传播,是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几个传播规律。首先,它有强烈的冲突性,制造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对立。其次,它话题性极强,把本应纯洁的校园和令人不安的器官捐-献联系起来,非常有冲击力。最后,它和几乎所有有孩子的家庭都切身相关,很容易引起大范围的共鸣和转发。可以说,造谣者为了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快的传播速度,选择了这个最恶毒的话题。

wechat_2025-09-22_110629_547.png

二、 谣言的风险:三重焦虑的叠加

这类谣言之所以能瞬间引爆网络,是因为它同时触碰并放大了公众在三个方面的深层焦虑。

第一重风险,是彻底破坏了公众对校园安全的基本信任。校园在人们心中本应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个谣言暗示学校和老师正在有组织地伤害学生,这会直接引发家长的巨大恐慌。

第二重风险,是严重污名化了器官捐献这项高尚事业。很多人对器官捐献本就了解不多,甚至有些恐惧。谣言将它和强制、阴谋联系在一起,会让公众产生更深的误解和抵触,对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造成伤害。

第三重风险,是挑动了对公权力的极端不信任。谣言中“校领导老师都参与了吗?”的说法,意图引导公众相信,这是一个由官方主导的系统性阴谋。这种叙事旨在从根本上摧毁家校信任,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 相关工作建议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这类谣言带来的巨大社会危害,相关部门应协同工作,形成合力。

首先,反应一定要快。这类谣言传播速度是分钟级的。建议网信、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一旦发现苗头,公安要快速核查,教育部门和涉事学校要立刻发布权威、清晰的辟谣声明,抢在谣言大范围扩散前把它摁下去。

其次,辟谣要说得清、说得透。不能只简单地说一句“这是谣言”。建议采用“事实加法律”的方式,清楚地告诉公众:第一,经过核查,没有任何学校在做这件事。第二,我国的器官捐献有非常严格的法律程序,绝对遵循自愿原则,尤其对未成年人有更严格的保护。第三,要明确指出造谣者是为了一己私利,并公布其受到的法律惩处,以儆效尤。

最后,要善于把坏事变好事。这次事件也说明,很多人对器官捐献工作不了解。建议卫生健康、红十字会等部门,可以借这个机会,联合主流媒体,大力开展一次正面科普。通过讲述感人的真实故事、介绍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打消公众的疑虑和恐惧。这样,不仅能回击谣言,更能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