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相关舆情,是食品安全领域中历时最久、根基最深、争议最大的议题之一,其工作重点在于科学认知、精准监测和有效的风险沟通。
食品添加剂舆情并非简单的信息真伪之争,而是科学、心理、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场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
为准确把握食品添加剂舆情的脉搏,监测工作需做到精准、下沉、前瞻。
除了监测“食品添加剂”等通用词,更要对当前舆论场中高敏感度的具体添加剂(如阿斯巴甜、苯甲酸钠、亚硝酸盐、海天酱油事件中的添加剂等)进行专项监测。同时,要将“科技与狠活”、“添加剂内幕”、“XX可致癌”等煽动性、污名化的关键词纳入布控范围。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是当前“污名化”传播的重灾区,必须作为核心监测阵地。此外,家长社群、养生类公众号、电商平台的产品评论区,是观察公众真实焦虑和消费选择变化的重要窗口。
要建立一个长期发布相关负面、不实信息的“重点关注”自媒体账号库。要对其内容生产的“话术”模式(如“内部人士爆料”、“XX专家提醒”)进行分析和归类,以更好地识别和预警潜在的、有组织的信息传播活动。
基于监测获取的信息,相关部门应开展一系列联动工作,以回应社会关切,履行监管职责。
针对监测发现的、公众普遍存在误解或焦虑的具体添加剂,卫生健康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协同权威专家、科研机构和主流媒体,主动、持续地生产和传播科学、通俗、可视化的科普内容。要清晰地向公众解释清楚:某个添加剂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安全剂量是多少?国家标准是怎样规定的?通过高质量的科学信息供给,对冲网络上的不实信息。
对于监测到的、可能涉及“非法添加”或“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明确线索,市场监管部门必须进行快速的核查与执法。要将监督抽检和执法查处的结果,及时、主动地向社会公开发布。通过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和公开曝光,清晰地将“违法犯罪”与“合规生产”区分开来,保护守法企业的正当权益。
网信、市场监管、卫健、农业、科协等部门之间,应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定期对食品添加剂领域的舆情态势、公众认知误区、潜在风险点进行综合分析,协同制定和实施风险沟通策略与科普宣传计划,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