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七夕,应注意哪些舆情风险

七夕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爱情”寓意的特殊节点,在当代已演变为一个兼具文化传承、情感表达与商业消费属性的“中国情人节”。在全媒体时代,这一天不仅是浪漫与消费的高峰,更是多种社会观念、情绪和消费行为的交汇点,极易催生各类舆-情热点。前瞻性地研判和把握相关舆情风险,对于维护良好的网络氛围、保障消费者权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截图 2025-08-27 11.14.04-fullpage.png

一、 消费维权与市场监管类舆情

七夕是消费的高峰期,也是消费陷阱和纠纷的高发期,这是最易引爆的舆情风险点。

  • “天价”商品与服务争议:鲜花、餐饮、酒店等应节商品和服务,在七夕期间价格普遍上涨。一旦出现价格畸高、明码标价不规范、或涉嫌价格欺诈的“天价”现象(如“天价玫瑰”、“天价晚餐”),极易引发公众对于“节日经济”变为“节日宰客”的强烈不满和声讨。
  • 线上线下消费“货不对板”:线上订购的鲜花不新鲜、礼品存在质量问题、预定的餐厅服务缩水等“货不对板”的现象,是每年七夕消费者“吐槽”的重灾区。这些看似个体的消费纠纷,在节日氛围的烘托下,很容易汇聚成对特定商家乃至整个行业“无良”、“无信”的负面舆论。
  • 虚假宣传与“浪漫陷阱”:部分商家会利用节日氛围,进行夸大或虚假的宣传,诱导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群体的“浪漫套餐”、“情侣信物”等,如果背后隐藏着霸王条款或消费陷阱,相关舆情会迅速发酵。

二、 社会观念与性别议题类舆情

七夕作为“情人节”,其一举一动都与两性关系和性别观念紧密相连,是性别议题舆情的“高敏期”。

  • “礼物绑架”与“消费主义”批判:网络上关于“七夕不送礼物的男朋友/女朋友该不该分手”的讨论,已成为周期性话题。这种将情感表达与消费金额强行绑定的“礼物绑架”现象,会引发社会对于“消费主义侵蚀真挚情感”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 性别对立的激化:七夕期间,任何涉及两性关系的不当言论或事件,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并被嵌入“男女对立”的叙事框架。例如,一些自媒体发布的“教你如何PUA伴侣送礼物”等内容,或是一些品牌发布的涉嫌性别歧视的营销文案,都极易点燃性别对立的“火药桶”。
  • 单身群体的“自嘲”与“反讽”:与情侣们的“浪漫”叙事相对应,庞大的单身群体会在七夕当天,通过“孤寡青蛙”、“七夕出租”等网络行为艺术,进行大规模的自嘲、解构和反讽,形成独特的网络亚文化景观,其背后反映了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复杂变迁。

三、 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类舆情

节日的庆祝活动,对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热门商圈与景区的拥堵与安全风险:热门餐厅“一桌难求”、网红打卡地人满为患,极易因人流疏导不力、管理不到位而发生拥堵、踩踏等安全事故,或因服务能力跟不上而引发大量消费者的现场抱怨,形成负面舆情。
  • “浪漫”行为与公共秩序的冲突:在公共场所(如广场、江滩)大规模燃放烟花、摆摊设点、乱扔垃圾等看似“浪漫”但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可能会引发其他市民的反感和对城市管理者“不作为”的批评。

四、 传统文化传承与“洋节”争议

虽然七夕是传统节日,但在其“情人节”属性被不断强化的今天,关于文化传承的讨论也时有发生。

  • 对“乞巧”等传统文化内涵的忽视:会有部分舆论反思,当代的七夕过度聚焦于“爱情”和“消费”,而忽略了其作为“乞巧节”所蕴含的祈求智慧、颂扬女性巧艺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关于“如何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讨论。
  • 与西方情人节的对比和争议:七夕期间,关于“中西方情人节孰优孰劣”、“是否应该抵制洋节”等话题也可能再次浮现,成为文化讨论的热点。

综上所述,迎接七夕,相关职能部门(如市场监管、文旅、公安、宣传等)应提前介入、主动作为。要加强对重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要加强对热门区域的人流预警和疏导,确保公共安全;要加强网络内容的巡查,引导形成健康的婚恋观和消费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节日。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