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研判技巧之“道德运气”偏见

“道德运气”(Moral Luck),是一个源于哲学的分析概念,由伯纳德·威廉姆斯和托马斯·内格尔等哲学家深入探讨。它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现实中,我们对一个行为或决策的道德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那些当事人无法控制的、偶然性“结果”的显著影响。

在舆情分析研判工作中,深刻理解并主动审视“道德运气”这一偏见,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高阶分析技巧。它要求分析师在评估公众反应和预判事态发展时,必须有意识地将行为的“决策过程”与行为的“偶然结果”进行分离,从而做出更客观、更深刻、更具前瞻性的判断。

截图 2025-09-01 10.44.59-fullpage.png

“道德运气”偏见在舆情中的具体体现

网络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公众的道德判断,往往被事件的最终结果严重影响,而较少关注行为者在决策当时所面临的信息局限和真实意图。这种偏见主要体现在:

  1. 偶然结果定义了行为的道德属性:

    两个在决策逻辑和风险系数上完全相同的行为,仅仅因为机遇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就会在舆论中得到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

    典型案例:两位司机均选择了酒后驾车。司机A安全到家,其行为在小圈子内可能被定义为“鲁莽”或“侥幸”。司机B则因途中偶遇突发路况而造成严重事故。在舆论中,司机B的行为将被定义为“不可饶恕的罪恶”,其个人将承受极端的道德谴责。

    从决策过程来看,两位司机的行为具有同等的、应受谴责的道德风险。但在舆论的评价体系中,偶然的、悲剧性的“坏运气”,使得司机B承担了远超司机A的道德负债。

  2. 基于“后见之明”的归因与苛责:

    当一个负面的结果发生后,舆论会普遍产生一种“后见之明偏见”,即认为这个负面结果是“必然”且“本应可以预见”的。并以此为前提,倒推和批评决策者在事前的“无能”或“失职”。

    举例:某地为应对一场预报为“小概率”的极端天气,制定了常规预案。最终,极端天气不幸发生并造成损失。舆论会一边倒地谴责主办方“为什么不做最高等级的预案?”。这种批评,忽略了决策者在事前所面临的“概率权衡”困境——即需要在“为小概率事件投入巨大成本”和“承担可接受的风险”之间做出选择。偶然的“坏运气”,使其理性的决策过程在舆论中失去了辩护空间。

对舆情分析师工作的价值与启示

在进行舆情研判时,主动运用“道德运气”的分析框架,能够为决策提供更深度的参考。

第一,在预判舆情烈度时,要对“最坏结果”的引爆潜力进行压力测试。

在研判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结果尚不明确的事件时(如一场救援、一次重大手术、一项有风险的改革),分析师不能仅基于当前的平稳态势做线性预判。必须运用“道德运气”的思维,进行情景推演:“如果最坏的、小概率的结果不幸发生,舆论将会如何反应?其烈度将达到何种等级?”通过对这种“坏运气”情景下的舆论场景进行提前预演和量化评估,可以为我们制定更具韧性的、能够应对最坏情况的沟通预案,避免在突发变故时陷入被动。

第二,在分析公众情绪时,要区分“对结果的反应”与“对过程的评价”。

一份专业的研判报告,不能简单地复述公众基于结果的道德愤怒。这种分析,有助于决策者在安抚公众情绪的同时,精准地找到需要进行实质性改进的工作环节。

第三,在制定沟通策略时,要增加对“过程”的关注。

当遭遇因“道德运气”而引发的过度谴责时,官方回应在表达对不幸结果的沉痛哀悼和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专家解读等形式,客观、冷静地还原事件发生前的决策情境、信息局限和当事方的真实努力。这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为了引导公众进行更全面、更理性的思考,理解现实世界决策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避免社会舆论滑向简单粗暴的“结果审判”,并为后续的同类事件处置,争取更理性的舆论空间。


认识“道德运气”偏见,就是认识到在舆论的世界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正义”。舆情分析师的专业性,就体现在能够超越这种本能的、基于结果的道德直觉,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一个更公正、更理性的观察视角和决策基础。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