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的舆情监测与研判

司法部部署开展的“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践行“法治为民”的重要举措,具有显著的正面舆论价值。为确保行动各项部署在基层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防止因“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发负面舆情,损害政策公信力,需建立专项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民意、推动整改。

一、 潜在舆情风险点研判

尽管“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在顶层设计上广受好评,但在基层落地过程中,仍潜藏着因执行偏差或服务滞后而引发的四类主要舆情风险:

  1. 政策执行的“温差”风险:

    核心表现为基层执行与上级要求存在温差。例如,在落实“减”证明材料方面,部分基层公证机构可能存在路径依赖,仍向群众索要已取消的证明,或以“情况说明”等形式变相索要,引发群众对改革“空转”的质疑。在落实“快”办证期限方面,部分机构可能因内部流程或人员配备问题,无法达到承诺时限,引发对“高效办成一件事”承诺的失信舆情。

  2. 服务体验的“落差”风险:

    核心表现为群众的实际体验与政策宣传的美好愿景存在落差。例如,在推进“好”服务方面,“跨省通办”、“远程视频公证”等信息化举措,可能因基层系统不稳定、设备老旧或人员操作不熟练而体验不佳。“周末不打烊”等便民措施,也可能因宣传不到位或人员安排不足而未能有效落实,引发群众“雷声大、雨点小”的负面评价。

  3. 惠民政策的“知晓度”风险:

    核心表现为政策的公益性未能充分触达目标群体。对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军属等的费用减免政策,如果宣传告知工作存在盲区,导致最应享受优惠的群体“不知晓、未享受”,相关舆情一旦发酵,将严重影响政策的惠民形象。

  4. 制度衔接的“中梗阻”风险:

    核心表现为“一事一站办”等需要跨部门协同的改革,在实际操作中遭遇部门间的衔接不畅。群众可能在一个窗口提交了申请,但后台流转不顺,导致办理时间不减反增,从而引发对系统性、机制性“中梗阻”的批评。

二、 舆情监测工作计划

为精准捕捉上述风险点,舆情监测工作需坚持“下沉、分类、验证”的原则,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明确监测重点

关键词布控:围绕“减、快、好、公益”四个维度,设置“公证+循环证明/超时/跨省通办/免费遗嘱”等核心关键词组合,进行全网监测。

渠道布控:以各级政府“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留言板、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官方网站的互动板块、以及主流问政平台为核心监测渠道。同时,将社交媒体、本地论坛等作为辅助渠道,广泛搜集社情民意。

(二)规范工作流程

1. 每日巡查与分类建档:对各渠道信息进行每日巡查,将发现的负面线索,按照风险类型进行初步分类,建立工作台账。

2. 建立线索核查与流转机制:对于指向明确、情节具体的负面舆情,应建立与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公证管理部门的快速核查机制,验证信息真实性。经核查属实的问题线索,应及时流转至相关责任单位,并对处置进展进行跟踪。

3. 建立风险预警与督办机制:将核查属实的问题,纳入“公证提质增效堵点问题清单”。对反复出现同类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证机构,进行内部的舆情风险预警,提请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重点督导检查。

4. 定期生成民意分析报告:每月或每季度,对监测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和数据分析,形成一份关于“公证提质增效”的民意口碑分析报告。报告应客观评估改革在基层的落地成效,系统性地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建议,为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于工作的持续改进。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