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强对流天气“双预警齐发”下的舆情风险研判与工作建议

2025年8月16日,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覆盖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等10余省区市,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和10级以上雷暴大风。此次预警具有“覆盖范围广、强度大、多灾种并发”的显著特征,且强对流主要影响时段为“午后至夜间”,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和舆情风险。

本次“双预警”不仅是一次气象事件,更是一次对多个省市应急管理能力、城市治理水平和民生保障工作的“区域性、系统性压力测试”。相关的舆情风险,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灾情本身,而会更多地聚焦于地方政府的“预见性”、“响应速度”和“治理温度”上。

wechat_2025-09-17_103450_495.png

一、 核心舆情风险点研判

  1. 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触达风险:

    风险点:中央气象台的预警是“总开关”,但能否有效转化为基层民众的防灾避险行动,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能否将预警信息“翻译”并“推送”到每一个社区、村庄和个人。风险在于,部分地区可能存在预警信息“内部空转”,未能通过短信、社区广播、微信群、敲门行动等有效手段,及时通知到老年人、农村居民、户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等关键群体。

    舆情表现:灾后出现“根本没收到预警”、“通知晚了”等声音,并伴有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案例,将引发对地方政府“失职”、“预警体系失灵”的严厉问责。

  2. 城市“里子工程”的集中暴露风险:

    风险点:大到暴雨是对城市排水系统、交通管理、应急保障能力最直接的检验。此次预警覆盖了天津、山东、四川等多个省会及重要城市,极易引发“城市内涝”这一周期性舆情。特别是那些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一旦出现严重内涝,将面临更猛烈的“钱花哪了”的舆论反噬。

    舆情表现:社交媒体被市民发布的“城市看海”、“地铁倒灌”、“汽车被淹”等视频和图片刷屏,舆论焦点将迅速从“天灾”转向对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人祸”的拷问。

  3. 强对流天气“次生灾害”的防范风险:

    风险点:预警明确提到了“10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这种突发性、破坏力极强的天气,极易对农业大棚、老旧建筑、广告牌、高空构筑物等造成严重破坏。同时,“午后至夜间”的影响时段,也增加了户外人员的避险难度。

    舆情表现:出现因广告牌被吹落、大树被刮倒、高压线被中断而导致的伤亡事件或大面积停电。舆论将追问,相关部门在预警发布后,是否对这些风险点进行了及时的排查和加固,是否存在麻痹大意。

  4. 跨区域、多部门协同应对的“失调”风险:

    风险点:此次预警范围横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涉及省份众多。对于处于省界、市界的“三不管”地带,以及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应对的流域,极易出现信息不通、各自为战、责任推诿的“失调”现象。

    舆情表现:出现“上游泄洪未及时通知下游”、“两地交界处道路积水无人管”等问题,暴露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堵点”和“断点”。

二、 工作建议

面对此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预警,舆情工作必须与应急指挥工作深度融合,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引导”。

1. 立即启动“临战”状态,开展“前置性”宣传引导。

相关省市的宣传和应急管理部门,应立即将此次“双预警”作为头号议题。要改变过去“坐等灾害发生再报道”的模式,主动、密集地通过全媒体渠道,发布本地化的、通俗易懂的防御指引。要清晰地告诉市民:“哪些路段容易积水,请绕行”、“哪些区域可能有大风,请加固门窗”、“非必要不外出”。这种前置性的、服务性的信息供给,是最好的“预期管理”。

2. 建立“即时响应”的舆情监测与核查机制。

在预警生效期间,舆情监测团队必须7x24小时在岗,对辖区内的求助信息、灾情爆料、谣言线索进行“秒级”响应。要建立与应急指挥中心、110、12345热线等部门的快速联动机制,确保“网上有呼、网下有应”。对于监测到的“城市内涝”、“人员被困”等线索,要第一时间核实并通报指挥中心,将舆情监测转化为辅助应急救援的“情报站”。

3. 准备“多场景”的回应预案。

要提前准备好针对“城市内涝”、“预警不及时”、“救援不力”等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的回应预案(Q&A)。在应对中,不能只满足于通报灾情,更要主动、持续地发布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救援力量“闻汛而动、冲锋在前”的正面信息,通过展现“看得见的努力”,来对冲负面情绪,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