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韩某等多名侮辱诽谤我国跳水运动员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上海市体育局随即发布《倡日志书》,共同指向了当前网络舆论场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风险点——“体育饭圈化”乱象。这一现象,是指部分粉丝将娱乐行业的“饭圈”模式,生搬硬套至体育领域,通过“拉踩引战”、“造谣攻击”、“人肉网暴”等极端方式,维护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同时恶意打压其他运动员。这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更从根本上侵蚀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与娱乐饭圈相比,“体育饭圈化”因其竞技体育的“零和博弈”特性,其舆情表现更为激烈,危害也更为深远。
舆情表现:将正常的赛场竞争,恶意延伸为对运动员个人品格、私生活的“人格审判”。如本次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马某某长期使用多个平台账号,发布侮辱和诽谤跳水运动员的视频和词汇。这种行为,已完全脱离了对竞技体育的正常讨论范畴,演变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舆情表现:无法理性接受自己支持的运动员失利,转而将一切不如意的比赛结果,都归因于“裁判不公”、“对手使诈”、“队内打压”等阴谋论。如本次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韩某利用AI制作“某运动员向裁判长行贿”的谣言视频,王某发布“某运动员被禁赛”的谣言。这种行为,不仅侮辱了所有运动员的公平竞赛精神,更试图动摇整个体育竞赛体系的公信力。
舆情表现:将不同运动员的粉丝群体,塑造为“你死我活”的对立阵营。通过“拉踩”(捧一踩一)、恶意P图、制造黑料等方式,相互攻击、抹黑。这种行为,不仅在运动员之间制造了不必要的隔阂,更在广大体育爱好者中,散播了“毒草”,撕裂了原本健康的体育社群。
核心危害:“体育饭圈化”乱象,不仅对运动员本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失,更严重的是,它以“热爱”之名,行“玷污”之实,试图用饭圈的“小圈子”逻辑,绑架和侵蚀体育的“大精神”,让拼搏精神的光芒被遮蔽,让竞技的荣光被玷污。
面对“体育饭圈化”这一跨领域的复杂难题,必须采取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治的系统性策略。
1. 公安网安部门:依法打击,形成“刑事震慑”
工作路径:公安机关是治理工作的“利剑”。对于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本次上海公安机关对王某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就是一次教科书式的“亮剑”。
舆情监测重点:要建立专项监测机制,主动发现网络上针对运动员的、具有“规模化”、“持续性”、“恶意捏造”特征的侮辱诽谤线索。要重点监测那些利用AI等新技术手段,制作、传播虚假不雅视频、伪造证据链的“技术型”谣言,并将其作为重大线索,及时介入侦查。
2. 体育主管部门:主动发声,进行“价值引导”
工作路径:体育主管部门是守护体育精神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像上海市体育局一样,在关键时刻主动站出来,发布《倡议书》,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主动设置议程,弘扬真正的体育精神,回归初心本真。
舆情监测重点:要密切关注运动员的社交媒体评论区、各大体育论坛和粉丝社群,及时发现“饭圈化”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关注运动员本人是否受到困扰,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和法律支持。
3. 网信部门与平台方:压实责任,实现“源头治理”
工作路径:网信部门需督促指导各大网络平台,压实其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平台方应建立针对“体育饭圈化”的专项治理机制,对“拉踩引战”、“恶意控评”、“人肉网暴”等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舆情监测重点:要监测各大平台对“体育饭圈化”乱象的处置效能。是否存在“和稀泥”、“选择性执法”的情况?是否建立了对恶意账号的“黑名单”和跨平台联动惩戒机制?对平台的履责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是实现源头治理的关键。
总之,驱散“体育饭圈化”的阴云,需要公安的“法治之纲”、体育部门的“文明之帆”、以及平台与网民的“责任之舵”携手并进。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协同治理,才能共同守护好体育这片净土,让竞技的荣光在清朗的网络空间被真诚喝彩、恒久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