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的舆情风险研判与科普工作

背景概述:随着秋冬季来临,我国北方地区进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期。近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代表的病原体,因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具有高致病性,正逐渐成为继流感、肺炎支原体后,又一个新的社会高度关注点。相关舆情的核心,已从单纯的疾病防治,演变为一场考验政府“前瞻性预警”、“科学化科普”和“社会化动员”能力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沟通战。

一、 舆情风险点的前瞻性研判

wechat_2025-09-23_115522_341.png

舆情风险主要源于公众对“新”病毒的认知模糊、医疗资源的挤兑焦虑以及防治措施的争议。

  1. “新威胁”引发的“信息不对称”恐慌风险:

    风险点:尽管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常见病毒,但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它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当媒体和专家集中报道其对“1岁以内婴儿”和“老人”的严重威胁,并强调其“尚无特效药”时,极易在家长和老年人群体中,引发远超实际风险的“信息不对称”恐慌

    舆情表现:母婴社群、老年人微信群中,可能会大量出现关于RSV的“夸大性”传闻(如将其与更严重的疾病混淆)、对“喘憋”等症状的过度解读、以及对“特效药”的盲目寻求。这种恐慌,可能导致轻症患者非理性地涌向高级别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挤兑。

  2. 医疗资源挤兑与“看病难”的现实风险:

    风险点:秋冬季本就是儿科、呼吸科门诊的高峰期。RSV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叠加流行,将使医疗机构,特别是儿童专科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接诊压力。

    舆情表现:社交媒体上将充斥着大量家长发布的,关于“儿童医院人山人海”、“挂号难、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急诊变慢诊”等充满焦虑和不满的现场视频与图文。这些舆情,会进一步加剧公众的恐慌,并可能引发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分级诊疗体系失灵”的系统性质疑。

  3. 防治措施的“认知分歧”与“行为争议”风险:

    风险点:新闻中专家强调了“亲吻、拥抱”等亲密接触的传播风险,并提到了“呼吸道合胞病毒预防单抗”的接种建议。这些建议可能会在公众中引发新的认知分歧。

    舆情表现:可能会出现关于“还能不能亲孩子”的代际观念冲突(祖辈与父辈);关于“预防单抗”的安全性、有效性、价格及其与常规疫苗区别的激烈讨论;以及对“勤洗手、不聚集”等非药物防范措施的“防疫疲劳”和抵触情绪。

二、 舆情与科普工作建议

面对上述风险,卫健、疾控、宣传等部门必须协同发力,将工作重心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引导”和“前置科普”。

1. 科普宣传需“分层分类”,实现“精准滴灌”。

不能满足于发布一篇“大而全”的科普通稿。宣传工作必须“分层分类”,针对不同人群的痛点,进行精准的信息供给:

  • 面向“焦虑的家长”:要联合权威儿科专家,制作一系列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和“一图读懂”,核心内容是“如何区分普通感冒与RSV重症”、“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家庭护理该怎么做”。要用科学、冷静、权威的声音,为家长“赋能”,缓解其知识焦虑。

  • 面向“关爱孙辈的祖父母”:要特别制作适合老年人阅读和传播的、字体大、语言朴实的科普内容,重点强调“亲密接触”的传播风险,将“回家先洗手、不带病看娃”的观念,以温和但清晰的方式进行传达。

  • 面向“普通公众”:宣传的重点在于“祛魅”,即强调“对于大部分人,RSV只是普通感冒”,避免全社会范围的过度恐慌。

2. 引导就医需“前置分流”,缓解“大医院”压力。

在科普宣传中,必须嵌入清晰的“分级诊疗”指引。要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二级医院在诊治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方面的能力,并公布其地址、联系方式和夜间门诊信息。要明确告知公众,“什么样的轻症可以在家门口解决”。这种前置性的“分流”引导,是缓解大型儿童医院“战时”压力的最有效手段。

3. 风险沟通需“坦诚透明”,主动管理预期。

要坦诚地向公众说明,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是客观规律,医疗资源在高峰期必然会面临巨大压力。通过主动、透明地公布各大医院的“排队等候时长”等实时数据,并就“尚无特效药”等现实困难进行科学解释,以坦诚的姿态,争取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大力宣传一线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争取社会的尊重与支持,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执业环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