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借“银龄行动”非法牟利的舆情风险研判与防范

近期,民政部发布风险提示,严正声明有不法分子假借国家级老龄工作品牌“银龄行动”的名义,从事投资返利、销售返佣等商业牟利乃至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一现象,是当前涉老领域舆情风险的一种典型新变种。它深刻地揭示了,不法分子正越来越多地通过“伪装”和“嫁接”国家级公益项目,来为自身的非法行为“增信”,从而精准地对老年人群体实施欺诈。对此,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系统性的舆-情风险研判,并构建“监测-预警-科普-打击”的全链条防范体系。

一、 舆情风险点研判:骗局的“三层伪装”

此类骗局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在于其精心构建了“三层伪装”,层层递进地瓦解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wechat_2025-09-24_101539_578.png

  1. 第一层伪装:盗用“国家信誉”,构建“权威”外衣。

    风险点:不法分子不再满足于伪造普通的“红头文件”,而是直接盗用像“银龄行动”这样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国家部委背书的、具有极高权威性和正面形象的“金字招牌”。老年人普遍对党和政府怀有深厚的信任感,一旦看到“国家级”的项目名称,其警惕性会立即大幅降低,天然地认为这是“国家支持的”、“靠谱的”。

  2. 第二层伪装:嫁接“公益”外壳,瓦解“功利”戒心。

    风险点:“银龄行动”的本质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其核心是“奉献”与“公益”。不法分子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将其非法牟利的行为,包装在“参与公益”、“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等崇高的道德话语之下。他们可能会声称,“您购买我们的产品,不仅能获得返利,更是在支持一项伟大的老年公益事业”。这种“公益”外壳,有效地掩盖了其“商业”乃至“诈骗”的真实内核,使得老年人更难辨别。

  3. 第三层伪装:利用“社群”模式,进行“精准”围猎。

    风险点:此类活动往往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而是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养老服务站等老年人高度聚集的线下场景,以及各类“养生群”、“老乡群”等线上社群,进行“点对点”、“人传人”的精准营销。在这种“熟人社会”的环境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从众效应),在“邻居老王都投了”的带动下,集体性地陷入骗局。

二、 舆情监测与防范工作建议

面对这种“伪装性”极强的涉老诈骗舆情,相关部门的工作必须更加主动、更加下沉。

1. 舆情监测需“关口前移”,建立“国家项目”品牌保护机制。

建议建立一个由民政、卫健、文旅、体育等拥有全国性、公益性项目品牌的部门参与的“国家项目品牌防侵权”舆情监测联动机制。要将所有类似“银龄行动”、“全民健身”、“文化下乡”等官方项目的名称,作为核心关键词进行7x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有任何商业机构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这些名称进行商业宣传或招商加盟,无论其是否已构成诈骗,都应立即由项目主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或“澄清声明”,进行“打早打小”,从源头上阻止其“做大成势”。

2. 宣传科普需“精准滴灌”,实现“反向触达”。

官方的风险提示和辟谣信息,不能只停留在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上,因为这些渠道很难有效触达最容易受骗的老年人群体。必须进行“反向触达”:

  • 联动线下渠道:要将民政部的风险提示,制作成通俗易懂的“海报”和“传单”,下发到全国所有的社区居委会、老年大学、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张贴和发放。
  • 占领线上社群:要制作适合在微信群中传播的“一图读懂”、“短视频提醒”,并通过社区网格员、老年KOL等渠道,精准地投放到各类老年人社群中,实现“靶向”科普。

3. 协同打击需“全链条”,形成“监管合力”。

舆情监测发现的线索,要建立清晰的分类和流转机制。对于涉嫌“虚假宣传”、“违法广告”的,及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对于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的,第一时间移交公安机关。要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共治,对这类“假公益、真牟利”的黑色产业链,进行全链条的、覆盖性的打击,切实守护好老年人的“养老钱”,维护好国家公益项目的纯洁性与公信力。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