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投喂”骗局的舆情风险研判

近期,以“云投喂”流浪动物为名的网络店铺,在各大电商平台大量涌现并引发广泛争议。这些店铺通过盗用真实救助基地的图片、编造煽情文案、售卖虚拟“口粮”等方式,系统性地利用公众的同情心进行商业欺诈。这一现象,不仅是“互联网+公益”模式下的一种新型网络黑灰产,更触及了社会对于流浪动物救助方式、人与动物关系等议题的深层矛盾与争议,其舆情风险具有复合性和多面性。

一、 骗局的核心手法与传播逻辑

“云投喂”骗局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利用了现代网络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多个“漏洞”。

wechat_2025-09-26_102258_590.png

  1. 利用“顺手买一件”的低决策成本场景:几元钱的低廉价格,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和戒备心理,促成了“冲动型”慈善消费。
  2. 利用“道德光环”压制维权动机:消费者担心“万一是真的呢?我的退款会让流浪动物错失一份爱心”,这种善良使其放弃了追究。
  3. 利用“视觉符号”与“情感叙事”进行精准“围猎”:店铺普遍使用最能引发怜悯之情的流浪猫狗图片和煽情文字,实现高效的情感动员。
  4. 利用“模板化、游击式”运营规避监管:大量店铺使用雷同素材,采取“快闪式”运营,在短期内快速敛财后立即关店跑路,极大地增加了监管和维权的难度。

二、 舆情风险研判:从“骗局”本身到“救助模式”的争议延伸

“云投喂”骗局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欺诈行为,更在于它引爆了关于流浪动物救助本身就已存在的巨大社会争议,从而使舆情变得更为复杂。

wechat_2025-09-26_102314_989.png

首先,它对社会“善意”本身,构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毁灭性打击。每一次当爱心人士发现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和欺骗后,其内心的愤怒和失望,都会转化为对整个网络公益生态的不信任。这种“一朝被蛇咬”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合规的公益项目,也选择袖手旁观,严重透支了社会信任资本。

其次,它挤压了正规动物救助组织的生存空间。不法分子以极低的成本,截胡了本应流向正规救助组织的社会捐款,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它激化了关于“投喂流浪动物”行为本身的社会对立。即便不存在骗局,单纯的“投喂”行为,在舆论场中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此次骗局的曝光,为反对者提供了新的“弹药”:

  • “爱猫/狗人士”与“社区居民”的矛盾:一部分舆论会借此事件,开始讨论无序投喂流浪猫狗所带来的社区环境问题(脏乱差)、噪音扰民问题、以及潜在的(如狂犬病)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骗局的曝光,会被他们作为“爱宠人士群体盲目、非理性”的又一证据。
  • “动物福利”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另一部分更专业的舆论,会从生态保护的角度,讨论流浪猫对本地鸟类等小型野生动物的捕杀问题,认为单纯的投喂,会加剧这种生态失衡。

因此,在研判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云投喂”骗局的舆情,会迅速地从一个“事实清晰的诈骗案”,演变为一个“观点对立、立场先行的社会辩论”。届时,舆论场会分裂为“骗子可恨,但救助无罪”的爱宠人士阵营,和“骗子固然可恨,但无序投喂本身就该被禁止”的反对者阵营,双方的激烈交锋,会使问题的焦点变得模糊,相关部门的处置工作也将面临更复杂的舆论环境。

三、 相关工作建议

面对这一复杂的舆情态势,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其多面性。

1. 监管部门:精准打击“诈骗”靶点,避免“扩大化”。

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在进行“以案释法”时,建议将打击的焦点,精准地锁定在“虚假宣传”、“商业欺诈”和“诈骗”这一违法犯罪行为上。在发布案情通报时,清晰地向公众界定:查处的是“骗”,而不是“喂”。建议避免在通报中,对“投喂”行为本身,做出带有倾向性的价值评判,以免陷入复杂的社会辩论,模糊了执法的焦点。

2. 平台方:堵塞漏洞,建立“准公益”项目审核机制。

建议督促电商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对于所有涉及“公益”、“救助”、“捐赠”等名义的虚拟商品链接,平台应建立一套更严格的“准公益”项目审核机制。必须要求商家提供其对接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公益组织或救助基地的证明文件,并进行交叉核实。同时,应强制要求此类店铺定期公示账目明细和物资捐赠凭证,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无法提供或拒绝公示的,一律予以清退。

3. 权威信息供给:从“要不要喂”转向“如何科学地救助”。

为应对必然会出现的社会争议,建议宣传、农业农村(负责动物管理)、疾控等部门,主动设置议程,将舆论的焦点,从“要不要投喂”这种二元对立的、无解的辩论,引导到“如何科学、文明、负责任地进行流浪动物救助”这一更具建设性的议题上来。建议大力宣传和推广以“TNR(捕捉-绝育-放归)”为核心的科学救助模式,并扶持那些管理规范、账目透明的正规救助组织。通过“扬清”来“激浊”,为公众的善意,提供一个更科学、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出口。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