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云投喂”流浪动物为名的网络店铺,在各大电商平台大量涌现并引发广泛争议。这些店铺通过盗用真实救助基地的图片、编造煽情文案、售卖虚拟“口粮”等方式,系统性地利用公众的同情心进行商业欺诈。这一现象,不仅是“互联网+公益”模式下的一种新型网络黑灰产,更触及了社会对于流浪动物救助方式、人与动物关系等议题的深层矛盾与争议,其舆情风险具有复合性和多面性。
“云投喂”骗局的成功,在于其精准地利用了现代网络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多个“漏洞”。
“云投喂”骗局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欺诈行为,更在于它引爆了关于流浪动物救助本身就已存在的巨大社会争议,从而使舆情变得更为复杂。
首先,它对社会“善意”本身,构成了一次系统性的毁灭性打击。每一次当爱心人士发现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和欺骗后,其内心的愤怒和失望,都会转化为对整个网络公益生态的不信任。这种“一朝被蛇咬”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未来,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合规的公益项目,也选择袖手旁观,严重透支了社会信任资本。
其次,它挤压了正规动物救助组织的生存空间。不法分子以极低的成本,截胡了本应流向正规救助组织的社会捐款,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它激化了关于“投喂流浪动物”行为本身的社会对立。即便不存在骗局,单纯的“投喂”行为,在舆论场中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此次骗局的曝光,为反对者提供了新的“弹药”:
因此,在研判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云投喂”骗局的舆情,会迅速地从一个“事实清晰的诈骗案”,演变为一个“观点对立、立场先行的社会辩论”。届时,舆论场会分裂为“骗子可恨,但救助无罪”的爱宠人士阵营,和“骗子固然可恨,但无序投喂本身就该被禁止”的反对者阵营,双方的激烈交锋,会使问题的焦点变得模糊,相关部门的处置工作也将面临更复杂的舆论环境。
面对这一复杂的舆情态势,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其多面性。
1. 监管部门:精准打击“诈骗”靶点,避免“扩大化”。
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在进行“以案释法”时,建议将打击的焦点,精准地锁定在“虚假宣传”、“商业欺诈”和“诈骗”这一违法犯罪行为上。在发布案情通报时,清晰地向公众界定:查处的是“骗”,而不是“喂”。建议避免在通报中,对“投喂”行为本身,做出带有倾向性的价值评判,以免陷入复杂的社会辩论,模糊了执法的焦点。
2. 平台方:堵塞漏洞,建立“准公益”项目审核机制。
建议督促电商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对于所有涉及“公益”、“救助”、“捐赠”等名义的虚拟商品链接,平台应建立一套更严格的“准公益”项目审核机制。必须要求商家提供其对接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公益组织或救助基地的证明文件,并进行交叉核实。同时,应强制要求此类店铺定期公示账目明细和物资捐赠凭证,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无法提供或拒绝公示的,一律予以清退。
3. 权威信息供给:从“要不要喂”转向“如何科学地救助”。
为应对必然会出现的社会争议,建议宣传、农业农村(负责动物管理)、疾控等部门,主动设置议程,将舆论的焦点,从“要不要投喂”这种二元对立的、无解的辩论,引导到“如何科学、文明、负责任地进行流浪动物救助”这一更具建设性的议题上来。建议大力宣传和推广以“TNR(捕捉-绝育-放归)”为核心的科学救助模式,并扶持那些管理规范、账目透明的正规救助组织。通过“扬清”来“激浊”,为公众的善意,提供一个更科学、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