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日薪5000元急招‘霸总爹’”等为噱头的短剧演员招募信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中老年人、青年学生等群体投身“群演”市场。然而,在这股“全民演员梦”的热潮之下,一个长期存在的、充斥着虚假宣传、收费陷阱、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的灰色产业链也随之浮出水面。此类舆情深刻地反映了新兴文娱业态(特别是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与下游劳务市场监管严重滞后之间的尖锐矛盾。
“群演招募”乱象的舆情风险,贯穿于“招募-进组-拍摄”的全链条,核心在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求职者的“明星梦”,进行层层盘剥。
风险点:这是最前端、最高发的舆情引爆点。不法中介或“群头”,往往通过发布“日薪300-5000元”、“无需经验”、“与明星接触”等极具诱惑性的虚假信息,来吸引求职者。
舆情表现:当求职者应聘后,往往会遭遇一系列巧立名目的收费“套路”,如“建档费”、“模特卡费”、“服装费”、“保证金”、“培训费”等。大量求职者在网上发布“亲身经历”的“避雷帖”,控诉这些中介“还没开拍,先交几千”、“交了钱就拉黑”。这些舆-情,直接指向了虚假招聘和诈骗行为。
风险点:即使成功进组,求职者也常常面临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他们往往不清楚最终用人方(剧组)是谁,也拿不到正式的劳务合同,唯一的联系人就是“群头”。这为后续的克扣薪酬和推卸责任,埋下了巨大隐患。
舆情表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群演关于“说好300一天,到手只有150”、“群头抽成太黑”、“工资拖欠不发”的抱怨。这种对中间环节“层层盘剥”的控诉,是该领域最普遍的劳务纠纷舆情。
风险点:群演在拍摄现场,往往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其基本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舆-情表现:主要集中在对“超时工作”(如拍摄大夜戏)、“工作环境恶劣”(如反季节拍摄)、“缺乏安全保障”(如拍摄危险动作无保护措施)、以及“人格尊严受损”(如在片场被随意辱骂)等问题的血泪控诉。任何一起因权益保障缺失而导致的极端个案(如群演中暑、受伤甚至死亡),都有可能引爆对整个剧组乃至影视行业的声讨。
治理“群演招募”乱象,必须由人社、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发力,对这条灰色产业链进行全链条的规范与打击。
1. 人社与公安部门:严打“黑中介”与“招聘诈骗”。
工作路径:人社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应将线上发布的群演招募信息,纳入日常监测范围。对于那些发布虚假高薪信息、或以各种名目预先收费的,应联合公安机关,以“虚假招聘”或“诈骗”进行立案侦查,依法严厉打击“群头”和“黑中介”团伙。要通过“以案释法”,向社会清晰地传递“任何招聘前的收费都是违法的”这一核心常识。
2. 市场监管部门:规范“经营主体”与“广告发布”。
工作路径:市场监管部门应对从事群演经纪业务的公司,进行主体资格的排查。对于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对于发布虚假、夸大招募广告的,应依据《广告法》进行处罚。同时,要督促各大社交平台和兼职网站,履行信息审核义务,对平台内的违规招募信息进行清理。
3. 文旅与行业协会:推动“行业自律”与“标准建立”。
工作路径:文旅部门作为影视行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应指导演员工会、影视制作行业协会等,尽快研究和出台《群众演员劳务合同范本》和《群众演员薪酬指导标准》。要推动建立“群头”或经纪公司的“备案”或“白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同时,要压实剧组作为“最终用人方”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在用工时,必须与群演签订正式合同,保障其基本劳动权益。
4. 舆论宣传:加强“风险提示”与“维权指引”。
要联合主流媒体,制作一批关于“群演招募套路”的“避坑指南”,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要清晰地告知公众,正规的剧组招募,绝不会在事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要公布劳动监察、公安、总工会等部门的维权热线,为已经受骗或权益受损的群演,提供一个清晰、有效的求助渠道,支持他们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