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已成为高校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管理模式、以及部分网民的敏感心态,涉及外国留学生的各类事件,极易在网络空间中被放大、曲解,并迅速上升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争议性的“涉外+教育”复合型舆情。对此,各高校必须进行前瞻性的风险研判,并建立一套审慎、专业的应对规程。
校园涉留学生舆情,其核心风险往往不源于事件本身,而源于其触碰了公众对于“公平”和“内外有别”的敏感神经。
风险点:这是最高发、最核心的舆情风险。主要表现为,在住宿条件、奖学金标准、规章制度(如门禁、水电费)、学业考核等方面,留学生所享受的条件或待遇,被认为显著优于国内学生。
舆情表现:网络上关于“豪华留学生公寓VS破旧国内学生宿舍”的图片对比、对“高额留学生奖学金”的质疑、以及“为了几个留学生,给整个宿舍楼装空调”等“不公平”叙事,极具煽动性和传播力,能够瞬间点燃国内学生的“相对剥夺感”和公众的普遍不满。
风险点:当留学生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如考试作弊、宿舍违规用电)、甚至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如交通违法、寻衅滋事)的行为时,如果学校的处理结果,被公众认为比处理犯有同样错误的中国学生“更轻”、“更宽容”。
舆情表现:舆论会激烈批评学校“治不了洋人”、“崇洋媚外”,并将个案,上升为对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国家“在外国人面前直不起腰”的宏大批判,严重损害学校和国家的形象。
风险点:部分留学生因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或个人素质原因,其在校内外的言行,可能与我国主流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发生冲突。例如,在课堂上发表不当政治言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辱华内容、或在公共场合行为不检点等。
舆情表现:此类事件会迅速触发公众的民族自尊心,引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对涉事留学生的声讨。如果学校未能及时、果断地表明立场并进行处理,将被视为“立场模糊”、“缺乏文化自信”。
风险点: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国际化”排名,可能会降低留学生的入学门槛,或在教学和考核中,对其“放水”。
舆情表现:关于“留学生轻易上名校”、“考试有特殊待遇”、“毕业论文水平低”等质疑,会损害学校的学术声誉,并引发国内学生对于“教育内卷”与“反向不公”的更深层抱怨。
应对涉留学生舆情,必须坚持“一视同仁、内外一致、公开透明”的根本原则。
1. 坚持“规则公平”,在制度层面消除“超国民待遇”的土壤。
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各项管理规定时,必须坚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在住宿、奖学金、违纪处理等所有敏感领域,都应建立统一的、公开透明的标准。对于因国情不同而确实需要提供的特殊服务(如清真食堂),应进行充分的、耐心的解释说明。要从根本上,避免因制度性、歧视性的“内外有别”,而授人以柄。
2. 坚持“依法依规”,在处置个案时做到“不枉不纵”。
当留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时,必须严格依据校纪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进行与处理中国学生完全相同的、不打折扣的处置。处置结果,要及时、主动地向校内外进行通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现学校“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定立场。任何试图“内部消化”、“冷处理”的幻想,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都只会引火烧身。
3. 加强“跨文化”教育与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冲突。
要将“知华、友华、爱华”教育,与“知法、守法”教育,作为留学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要向其清晰地、反复地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社会文化习俗,明确告知其言行“红线”。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教育,鼓励和引导中外学生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增进理解,消弭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