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生产内容(UGC)是当前互联网信息生态的主体。不同的UGC平台,因其产品设计、社区文化、推荐算法和用户构成的差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舆论传播特点。深刻理解并把握这些差异,是舆情工作者进行精准监测、研判的基础。
微博的本质是一个开放式的、即时性的公共舆论广场,是绝大多数全国性重大舆情的策源地和引爆点。其转发机制和热搜榜设计,使得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跨越圈层,实现裂变式传播。例如,备受关注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其最初的视频就是在微博上被迅速扩散,并在数小时内冲上热搜,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社会安全和性别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微博平台高度聚集了头部媒体、意见领袖和政府机构,使其成为社会议程设置的核心场域。一个议题能否登上微博热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成为公共事件。同时,其开放的讨论环境也使得微博成为情绪宣泄和观点对立的放大器,讨论极易走向极化。
对于舆情工作而言,微博必须被视为“风暴眼”进行7x24小时高强度实时监测。官方的首次回应和关键性的议题,也必须将微博作为主战场和第一发布平台,以抢占先机。
短视频平台以其沉浸式算法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情绪传播和触达下沉市场的最有力工具。一个充满情感冲击力的视频,其传播力远超纯文字内容。例如,此前广为流传的“理塘丁真”的微笑视频,正是凭借其纯真、治愈的视觉和情感力量,在抖音上迅速引爆,并成功地为地方文旅带来了巨大的正面效应。短视频的传播不依赖于传统的“大V”转发,而是由算法根据完播率、互动率等指标进行分发,任何一个普通用户的原创视频,都有可能成为爆款。此外,其用户群体覆盖面极广,能够有效触达传统图文媒体难以覆盖的中老年和农村用户,是实现全民动员和科普的重要渠道。
因此,舆情监测必须聚焦于视觉化的爆料和情绪化的表达。舆论工作和正面宣传,也必须学会运用短视频语法,将内容转化为有故事、有温度、有节奏的视觉产品。
小红书是一个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围绕生活方式和消费决策构建的社区,是消费类和服务类舆情的“前哨站”。平台内容以第一人称的“种草”或“拔草”笔记为主,用户极度信赖其他“素人”的真实体验分享。例如,一篇关于某品牌化妆品导致“烂脸”的图文并茂的“拔草”笔记,如果内容详实、情感真切,能够迅速在其精准的用户圈层中引爆,对品牌口碑造成“精准打击”。社区围绕美妆、母婴、旅游等无数个细分兴趣圈层构建,用户在其中不仅寻求消费指导,更寻求“同类人”的身份认同。
对于消费品和服务行业,小红书是必须重点监测的口碑前沿阵地。工作重点在于倾听用户的真实反馈,并识别出那些可能由“黑公关”操纵的、有组织的恶意“拔草”行为。
微信的舆论传播,呈现出公域(公众号)与私域(微信群、朋友圈)并存的双重结构。公众号文章的篇幅和形式,更适合进行深度、系统的观点阐述,是培养特定领域忠实读者的最佳平台。例如,一些知名的时政或财经类公众号,其发布的深度分析文章,能够深刻地影响精英和白领阶层的认知。而在由家人、同事、朋友构成的微信群、朋友圈等私域空间,信息的传播则基于极高的“人际信任”。这使得它成为大量谣言,特别是养生、涉老、涉童类谣言得以扎根和传播的温床。微信的封闭性,也使得不同圈层之间的信息壁垒极高,极易形成“双重意见气候”,即媒体上说的与我群里说的完全不同。
因此,监测公众号,要关注那些在特定领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对于私域的谣言,辟谣工作必须穿透“强关系壁垒”,通过发动“身边人”进行精准辟谣。
B站是青年亚文化的核心聚集地,其舆论场具有独特的社区感和话语体系。用户善于用“梗”、弹幕、鬼畜等形式,对主流、严肃的议题进行二次创作和“解构”。例如,官方发布的严肃宣传片,可能会被UP主重新剪辑、配音,变成一个充满调侃意味的“鬼畜”视频,从而在青年群体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二次传播。B站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学习平台,大量UP主制作的深度科普、知识讲解类视频,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该平台的用户,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也对生硬、刻板的说教式宣传,抱有天然的警惕和反感。
与B站用户的沟通,必须尊重其社区文化和话语体系。要善于用平视的姿态、“玩梗”的方式,将主流价值融入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中去。生硬的官方入驻和宣传通稿,往往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