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舆情专报,是舆情工作体系中一种高等级、专题性、决策导向型的信息产品。它不同于每日舆情晨报或常规舆情周报,其核心特征在于“聚焦”与“深度”。专报通常只针对某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酵的、具有重大影响或潜在高风险的特定舆情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系统性的分析,并最终提出具有高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建议,旨在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层的“精准拆弹”和科学决策,提供最核心、最专业的信息支撑。
并非所有热点都需要启动“专报”机制。通常,当一个舆情事件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时,就应立即启动专报撰写程序:
一份专业的重点舆情专报,必须逻辑清晰、要素齐全,通常应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位于专报的最前端,通常不超过200字。必须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事件的核心情况,并直接、明确地给出“一句话”式的核心风险研判结论。例如,“本次事件的核心风险,在于公众对我市应急处置能力的系统性质疑,而非对事故原因本身。”这是为了让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抓住问题的要害。
客观、中立地概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关键节点。重点在于用数据和图表,呈现舆情的传播态势,包括:舆情声量走势图(展示舆情爆发的时间点和峰值)、平台分布图(展示舆论主要集中在哪个平台)、以及核心传播节点分析(点明是哪个媒体或大V引爆了舆论)。
这是专报的“血肉”。必须全面、客观地呈现舆论场中,包括官方、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在内的各方主要观点。要运用“话题分析”技术,清晰地提炼出当前舆论最关注的几个核心焦点问题是什么(例如:公众最关心的是“追责”,而不是“道歉”)。要特别注意呈现那些批评性的、反对性的声音,绝不能“报喜不报忧”。
这是体现研判“前瞻性”的部分。要基于当前的态势,对舆情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预判。例如,预判舆论的焦点是否会从“线上”转向“线下”?是否会从“个案”延伸到“全行业”?是否会引发次生舆情?要清晰地列出1-3个最需要警惕的潜在风险点。
这是专报的最终落脚点。提出的建议必须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是“假大空”的口号。建议应具体到“由哪个部门负责”、“在什么时间节点”、“通过何种渠道”、“发布何种口径”的回应。同时,不仅要提出“线上”的舆论引导建议,更要提出推动“线下”问题解决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