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

舆情分析,是指运用系统性的方法、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工具,对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围绕特定议题所产生的社会公众的意见、情绪、态度及其传播规律,进行数据采集、内容解读、态势研判和趋势预测的专业工作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将海量、零散、非结构化的舆论信息,转化为清晰、深刻、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情报”与“洞察”

wechat_2025-09-30_143958_434.png

一、 核心概念与工作流程

舆情分析并非简单的“信息汇总”,而是一个包含多个环节的、严谨的分析流程。

舆情监测(Monitoring)是其基础和前提,即通过技术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7x24小时的自动化采集和初步处理。

舆情分析(Analysis)则是其核心环节,它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多维度的解读与研判。一个完整的舆-情分析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事件定性与风险定级:判断舆情的性质(如安全事故、政策争议、个人维权等)及其潜在的风险等级。
  2. 态势分析:量化评估舆情的声量、情感、传播和议题态势。
  3. 溯源与归因:追溯舆情的源头,并分析其爆发的深层原因。
  4. 趋势预判: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次生风险。
  5. 提出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或工作建议。

二、 舆情分析的核心分类维度

在实践中,舆情分析师会从多个维度,对舆情事件进行分类,以便于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研判。这些分类维度本身,就是一套重要的分析框架。

(一)按“内容性质”分类

这是最基础的分类,旨在判断舆论的总体基调。

  • 正面舆情:指对组织或政策表示赞扬、肯定、支持的舆论。例如,公众对“阳光分班”政策的普遍点赞。
  • 负面舆情:指表示批评、质疑、反对、谴责的舆论。例如,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的集体声讨。
  • 中性舆情:指客观陈述事实、进行知识科普或表达中立观点的舆论。例如,媒体对一项新政策的条文解读。
  • 争议性舆情:指舆论场中,正反两方观点激烈交锋、势均力敌的舆情。例如,关于“是否应该全面禁售烟花爆竹”的年度大辩论。

(二)按“涉及领域”分类

此分类旨在明确舆情的行业或业务归属,便于进行专业化分析和责任单位的划分。

  • 涉政务舆情:涉及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行政行为、官员言行等。
  • 涉经济舆情:涉及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监管、企业经营、消费者权益等。
  • 涉民生舆-情: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具体可再细分为教育舆情、医疗舆情、就业舆情、房地产舆情、社会保障舆情等。
  • 涉公共安全舆情:涉及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恶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等。
  • 涉司法舆情:涉及法院判决、检察院工作、公安执法等。

(三)按“触发原因”分类

此分类旨在从源头上,探究舆情爆发的直接原因,有助于“对症下药”。

  • 事件驱动型舆情:由一个具体的、真实的突发事件所引发。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例如,“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发的公共安全舆情。
  • 政策驱动型舆情:由一项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或调整所引发。例如,“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引发的社会大讨论。
  • 言论驱动型舆情:由某个公众人物或机构的争议性言论所引发。例如,某专家发表的关于“年轻人应该如何如何”的言论,引发全网群嘲。
  • 产品/服务驱动型舆-情:由某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缺陷、安全隐患所引发。例如,某品牌汽车出现“刹车失灵”问题引发的信任危机。
  • 谣言驱动型舆情:由纯粹的、恶意的虚假信息所引发。例如,“学校组织签器官捐赠承诺书”的谣言。

(四)按“舆论主体”分类

此分类旨在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在舆论场中的角色和立场,是进行深度研判的必经之路。

  • 官方舆论场:由各级党政机关、官方媒体所主导,代表了官方的立场和声音。
  • 媒体舆论场:由具有新闻资质的各类媒体所构成,它们是议程设置的关键力量。
  • 意见领袖舆论场:由网络大V、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等构成,他们是舆论的“放大器”和“变压器”。
  • 公众舆论场:由海量的、匿名的普通网民所构成,是社会真实情绪和底层诉求的“基本盘”。

通过对一个舆情事件,进行上述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例如,这是一起“由产品驱动的、涉及公共安全的、以负面为主的、当前主要由意见领袖在主导的”舆情),就能够对其形成一个立体、精准的画像,从而为后续的研判和应对,提供一个坚实的、科学的基础。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