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生态,是一个借用了生态学概念,用以系统性、整体性地描述网络舆论场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关联的动态平衡系统的宏大概念。它将网络舆论场,不再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信息容器”或“观点市场”,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如同“热带雨林”或“海洋”一样的、具有自身结构、能量流动和演化规律的复杂生命体。
深刻理解和把握网络舆论生态的整体状况,是国家网络空间治理和舆情工作从“事件应对”的战术层面,上升到“环境塑造”的战略层面的必然要求。
一个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相互作用的核心要素构成:
这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包含了所有参与舆论生产和传播的行动者,并已形成一个具有复杂“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的群落。主要包括:
这是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信息内容本身。其形态、质量和构成,决定了生态的“营养水平”。包括各类新闻、评论、视频、图片、谣言、段子等。一个健康的生态,其内容应是营养均衡、丰富多样的;而一个退化的生态,则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垃圾食品”(低俗、情绪化、同质化内容)。
这是舆论得以生存和演化的“土壤、空气和水”。它主要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抖音、微信)及其底层的推荐算法、社区规则和产品设计。平台的技术架构和商业逻辑,如同“物理法则”一样,从根本上规定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规则”(即信息如何传播)、“物种竞争法则”(即何种内容和主体更容易胜出)和“栖息地形态”(即“信息茧房”、“算法飞地”等的形成)。
网络舆论生态并非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深刻地嵌入在现实社会的宏观环境中,并受到其“气候”的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变迁、重大突发事件、以及整体的社会心态(如焦虑、乐观),都如同“阳光、雨水和温度”一样,决定了网络舆-论生态的总体面貌。
评估一个网络舆论生态是否“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生态学指标进行考量:
将网络舆论场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为我们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更具战略性的思路。
首先,治理目标应从“管理内容”转向“调理生态”。
工作的重点,不应仅仅是“删帖”、“封号”等针对单个“有害生物”的战术性动作。而应更多地着眼于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调理”。例如,通过规范和引导平台算法,来改变“能量流动”的规则;通过扶持主流媒体和优质内容创作者,来增加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物种”和“优质营养”。
其次,要坚持“系统治理”与“源头治理”。
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舆论生态中的许多“病症”(如戾气、对立),其“病根”往往在网下的现实社会中。因此,网络治理必须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通过切实地解决好现实社会中的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网络舆论生态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气候”,实现“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