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弹幕人”黑色产业链的舆情监测与治理路径

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成功查办全国首例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将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度欺骗性的“网络水军”形态——“职业弹幕人”,拉入了公众和监管的视野。这一现象,是指有组织的团伙,在直播带货等场景中,批量操控虚假账号,按照预设“话术”发布虚假弹幕评论,以虚构产品功效、伪造用户评价、制造热销假象,从而误导消费者、干扰平台算法、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此类黑色产业链进行精准的舆情监测与系统性的协同治理,是维护清朗网络营商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当务之急。

一、 舆情监测的具体要点与技术识别路径

“职业弹幕人”的行为具有瞬时性、虚拟化、规模化等特征,对其监测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模型。

  1. 建立“反常热度”的直播间预警模型:

    监测要点:要对辖区内重点领域的直播间,特别是食品、保健品、美妆等与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建立“热度-销量”异常波动预警模型。如果一个粉丝基数不大、主播知名度不高的“中小主播”直播间,其弹幕互动量、商品点击量、成交量等数据,在短时间内出现与其自身体量不相匹配的、非线性的爆发式增长,就应立即将其作为“高度疑似”对象,纳入重点监控。

  2. 运用“用户行为建模”识别虚假账号:

    监测要点:如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在此次办案中所示,要运用IP地址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技术,对直播间内的活跃账号进行画像。重点识别那些:

    • IP地址异常:大量发布好评弹幕的账号,其IP地址高度集中或呈现异常的地理分布。
    • 行为模式高度同质化:如“一人操作30台手机”的团伙,其控制的账号,在进入直播间时间、发言频率、话术内容、点赞行为等方面,会表现出有违普通用户习惯的高度一致性。
    • 账号生命周期异常:如亳州警方破获的团伙,其账号呈现出“批量养号-集中使用-快速注销-重新开卡”的周期性特征。
  3. 进行“弹幕内容”的语义分析与模板识别:

    监测要点:要对直播间的弹幕内容,进行实时的语义分析。重点识别那些高度模板化、语言风格单一、过度使用绝对性话术(如“包治百病”、“3天瘦7斤”)的“好评”弹幕。当监测到大量不同账号,在反复发送内容雷同、仅做少量修改的评论时,即可判定其为“职业弹幕人”行为。

二、 协同治理的工作路径与建议

治理“职业弹幕人”乱象,必须多部门协同、全链条打击,形成“行政监管、平台管理、社会监督”的合力。

首先,监管部门要实现从“直拳”到“勾拳”的纵深打击。

市场监管部门,应如此次北京案例一样,将直播刷评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依法对“甲方”商家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同时,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应持续深化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对提供“职业弹幕人”服务的“乙方”团伙,进行“勾拳”式的、源头性的刑事打击。通过解析直播回放、聊天记录与转账流水,突破其技术壁垒,实现对整个黑灰产业链的“一锅端”。

其次,要压实平台“守土有责”的技术与管理双重责任。

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需督促直播电商平台,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加强治理力度。在技术上,要升级AI识别系统,实时拦截高频重复、关键词堆砌的弹幕,并建立弹幕内容追溯机制。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账号实名制,对异常账号采取限流、封号等措施,并针对高流量、高成交的直播间,建立“人机结合”的重点监看审核机制。

最后,要加强“以案释法”的社会宣传与消费预警。

在成功查处典型案件后,要联合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向全社会清晰地阐明,“职业弹幕人”及其雇主,可能同时触犯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刑法中的非法经营罪、虚假广告罪等多部法律。通过权威的普法,对所有市场参与者形成强大震慑。同时,要提醒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警惕直播中的“集体性好评”氛围,谨慎对待绝对性话术和低价商品,并保留好交易凭证,以便及时维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