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工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服务质量与收费规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命安全,是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监管职责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媒体对护工市场“收费不透明、服务不规范”乱象的深度报道,凸显了加强行业监管的紧迫性。对此,各级卫健部门必须建立专项的舆情监测与联动处置机制,将舆情作为发现监管漏洞、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探针”与“抓手”。
卫健部门的舆情监测,应聚焦于自身的核心权责,从海量的网络民生投诉中,精准地识别出指向“医疗机构管理责任”和“行业规范缺失”的监管信号。
1. 监测“院内”收费乱象,倒查医院“价格管理”责任:
2. 监测“院内”服务纠纷,倒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责任:
3. 监测“无序”的护工市场,发现“行业准入”监管漏洞:
医院护工乱象的根源是复杂的,卫健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主动扮演好“牵头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首先,要建立与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的“线索移交”机制。
在监测和检查中,如果发现第三方护工机构存在“无照经营”、“价格欺诈”、“违法广告”等行为,应及时将线索移交市场监管部门。如果发现存在“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保”等劳动用工不规范问题,应及时通报人社部门。通过多部门的“监管合力”,实现对护工机构的全方位规范。
其次,要加强“以案释法”,进行“双向”的行业警示与消费指引。
在成功推动解决典型案例后,卫健部门应通过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进行广泛的“以案释法”。一方面,要向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通报案例中的管理漏洞和监管要求,压实其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向社会公众,发布关于“如何选择正规护工”、“如何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投诉”的消费指引,提升患者家属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最后,要将“舆情反映”作为推动“制度建设”的动力。
要定期对监测到的、关于护工问题的舆情进行汇总分析,形成专题报告。将在舆论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推动制定《医疗机构护工服务管理规范》等地方性、行业性制度文件的“民意基础”。通过将舆情中暴露出的“乱象”,转化为制度上的“规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