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10月初),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指出山西、云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风险较高(黄色预警)。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此类预警日益常态化。对于相关地区的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气象、交通、文旅及属地政府等部门而言,舆情监测工作必须与预警信息同步启动、同频共振。其核心任务,是通过主动、下沉的监测,检验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发现群众身边的“隐患点”和“求助声”,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转化为服务群众安全避险、优化防灾工作的具体行动。

一、 监测重点一:预警信息的“触达率”与“有效性”
这是监测工作的首要环节,旨在评估预警信息是否真正“叫应”了基层和群众。
- 监测“信息盲区”:要重点监测预警区域内的农村地区、偏远山区、旅游“野景点”、以及户外作业工地等信源,通过布控“地名+滑坡/泥石流/塌方+没通知/不知道”等关键词,主动发现是否存在预警信息未能有效触达的“信息盲区”。
- 监测“麻痹思想”:要关注本地社群和社交媒体中,是否存在“年年都预警,从来没出事”、“小题大做”等轻视、忽略预警的麻痹思想言论。这些言论的集中出现,表明风险科普和宣传引导工作尚有不足。
- 监测“预警解读”:要监测公众对于“黄色预警”具体意味着什么、应该采取何种避险措施,是否存在认知模糊。特别是对新闻中“避免在沟谷、斜坡、陡崖(坎)等高风险地带逗留”等专业提示,是否得到了通俗化的、场景化的解读和传播。
二、 监测重点二:群众身边的“隐患点”上报与求助
舆情监测系统应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隐患排查平台”,主动搜集来自群众一线的风险信号。
- 监测“视觉化”的风险爆料:要高度关注本地网民发布的,显示“山体裂缝”、“坡体异常沉降”、“路基塌陷”、“墙体开裂”等具体隐患的“随手拍”图片和视频。这些直观的“证据”,是专业排查之外的最重要补充,必须第一时间核查。
- 监测“历史风险点”的反复提及:要对本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地质灾害的“老地点”,进行专项布控。一旦有网民在预警期间,再次提及这些地点的风险,并表达担忧,应立即将其作为高危信号,通报相关部门进行复核。
- 监测“高风险地带”的人员活动信息:要通过LBS地理位置标签等技术,监测在预警发布后,是否仍有大量游客、驴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位于“沟谷、斜坡、陡崖”等高风险地带的“打卡”信息。这些信息,是进行精准劝返和风险提示的重要线索。
三、 监测重点三:基层部门的“响应”与“作为”
舆论的最终焦点,将集中在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履职情况上。
- 监测“应急预案”的启动与落实:要关注本地媒体和政务新媒体,是否及时、主动地发布了本地区“已启动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相关信息,如“干部下沉排查”、“危险区群众转移”、“设置警示标志”等。这种“看得见的行动”,是安定民心、展现作为的最有效方式。
- -
- 监测“求助渠道”的畅通性与响应速度:要对官方公布的应急求助电话、网络求助平台进行“反向监测”,关注是否存在群众反映“电话打不通”、“求助无人理”等问题。
四、 联动工作建议
1. 建立“监测-核查-通报-处置”的快速闭环。
舆情监测部门发现的各类隐患和求助线索,必须通过“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通报给应急指挥中心、自然资源部门和属地乡镇政府,由其快速进行线下核查和处置。处置结果,也应及时反馈给舆情部门,以便进行后续的澄清或正面宣传。
2. 将“风险提示”与“科普宣传”常态化。
要将此次预警,作为一次全民防灾减灾科普的契机。要联合气象、自然资源部门的专家,制作一批关于“如何识别地质灾害前兆”、“暴雨天如何避险”的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图文,进行广泛传播,提升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3. 主动设置议程,展现“防”与“救”的成效。
在预警期间和过后,要主动挖掘和宣传基层干部、地灾监测员、以及普通群众,在隐患排查、成功避险、互帮互助中的感人事迹。通过对这些“防灾一线”故事的讲述,不仅能有效对冲潜在的负面舆情,更能向全社会展现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政府形象,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