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身处监管一线的基层市场监管所而言,处理“诱导充值”类消费投诉,是日常工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与网上热议的重大舆情不同,基层的此类问题,往往呈现出“单点投诉多、网络声量小、取证难度大”的特点。为切实履行职责、服务好辖区百姓,基层所不能“坐等”舆情爆发,而必须建立一套“主动发现、前置询问、闭环处置”的工作模式,将潜在的“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层的舆情线索不多,更需要我们主动去“找”。线索的收集,必须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1. 线上“广撒网”——建立“辖区+行业”的微观监测:
2. 线下“蹲点看”——从日常巡查中发现“反常信号”:
当通过上述渠道,收集到关于某个商家的“疑似线索”后(例如,线上出现2-3条关于其“退费难”的帖子,同时线下又在搞“反常促销”),就不能再“坐等”正式的投诉上门。而应立即启动“前置询问”程序。
工作路径:
由辖区监管干部,主动对该商家的负责人进行行政约谈。约谈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而是为了“摸底”和“警示”。在约谈中,要重点核查以下几点:
这种“主动约谈”,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监管姿态,能够有效遏制部分商家“跑路”的念头,并为后续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维权,提前保留了沟通渠道。
对于已经发生的投诉,基层所的工作,应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闭环服务。
首先,要高效组织“行政调解”。
在接到投诉后,快速介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在调解中,要善于运用此前约谈和检查中掌握的信息,指出商家在合同或宣传中存在的不合规之处,为其“普法”,促使其尽快与消费者达成和解。
其次,要主动提供“法律指引”。
如果商家拒不配合,或已经“人去楼空”,行政调解失效,基层所的工作不能就此终止。应主动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后续维权指引:告知他们如何整理证据、如何向法院提起诉讼、以及如何申请法律援助。甚至可以联合司法所、消费者协会,为面临同样问题的消费者,建立一个“集体维权”联络群。
最后,要及时发布“消费警示”。
对于已经确认“跑路”或存在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商家,基层所应及时通过社区公告栏、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辖区居民发布“消费警示”,点名该商家,并提醒大家避免前往消费。这种及时的信息公开,是防止更多消费者“踩坑”的最有效手段。
总之,对于基层市场监管所而言,应对“诱导充值”乱象,关键在于将工作重心从“事后”移至“事前”和“事中”。通过主动的、下沉式的线索发现和前置性的行政指导,才能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在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日常监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