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风、暴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期间,网络舆论场往往会成为各类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重灾区”。近期,在台风“麦德姆”登陆期间,流传的“广东湛江全市停水”、“茂名外卖员被砸死”等不实信息,就深刻地揭示了此类谣言的一种典型模式——即通过对局部性、个别性的问题,进行“夸大性”的渲染;或将其他无关的负面事件,进行“嫁接性”的附会,从而制造出远超实际情况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恐慌。对此类谣言的精准识别与快速监测,是维护救灾秩序、安定民心的关键一环。
“夸大性”与“嫁接性”谣言,相比于纯粹的“无中生有”,其迷惑性更强,识别时需抓住其内在的逻辑漏洞。
(一)“夸大性”谣言: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特征:此类谣言并非完全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一个“真实”的、但范围有限的“事实内核”,然后通过删除限定词、夸大范围等手法,将其从一个“点”上的问题,渲染成一个“面”上的危机。
以“湛江全市停水”谣言为例,其识别要点在于:
(二)“嫁接性”谣言: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特征:此类谣言将一个真实的、但可能发生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的负面事件,强行“嫁接”到当前的灾害背景下,以增加其“真实感”和“悲情色彩”。
以“茂名外卖员被砸死”谣言为例,其识别要点在于:
1. 建立“灾情关键词+极端限定词”的监测模型。
在灾害期间,监测方案不仅要布控“地名+停水/停电/伤亡”等常规组合,更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夸大性”谣言的预警模型。即当“灾情关键词”与“全市/全城/全部/都”等极端限定词,以及“沦陷”、“瘫痪”等高强度情绪化词汇,组合出现并快速传播时,系统应立即触发高危预警。
2. 将“交叉验证”作为监测与研判的铁律。
对于所有监测到的、涉及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第一人称”爆料或传闻,在未得到官方信源证实前,一律将其标记为“待核实”状态。分析师必须在第一时间,通过技术溯源和多部门联动,对其进行交叉验证。在研判报告中,必须清晰地将“已核实信息”、“待核实信息”和“已证伪信息”进行分类呈现。
3. 辟谣工作需“精准拆解”,而非“笼统否定”。
在对“夸大性”谣言进行辟谣时,策略尤为重要。不能简单粗暴地宣称“湛江停水是谣言”,因为这与部分市民“我家确实停水了”的亲身经历相悖,反而会引发“逆火效应”。
更有效的辟谣方式,是“承认内核+澄清范围+说明原因+告知行动”。例如:“我们关注到网传‘全市停水’的消息。经核实,该信息不实。真实情况为,受台风影响,我市部分路段因管网爆漏、个别小区因电力中断出现暂时停水。目前市供水系统总体平稳,抢修队伍正在全力抢修,预计XX区域将很快恢复供水。”这种精准、坦诚的辟谣,才最具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