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诅咒”,是一个源于行为经济学和认知科学的术语。它指的是,当一个人(通常是专家或内部人士)掌握了某种知识后,他便很难想象出不具备这种知识的人(即“小白”或外部公众)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所熟知的背景信息、专业术语和逻辑框架,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同样清晰和不言自喻的。
在舆情回应工作中,这种认知偏差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成为导致大量官方回应“说不清、道不明、群众不买账”的深层原因。它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构建起了一道由“信息差”和“认知差”所导致的无形沟通壁垒。
当一个负面舆情事件发生后,负责处置和回应的工作人员,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成为对该事件信息掌握最全面的“专家”。此时,“知识的诅咒”便会悄然降临,体现在回应的方方面面:
回应的撰写者因为身处其中,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涉及的部门、过往的历史都了然于胸。因此,他们在撰写通报时,会不自觉地省略掉大量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背景信息。而这些被省略掉的“常识”,恰恰是公众理解整个事件所必需的“入门台阶”。这导致公众在阅读回应时,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工作人员习惯于使用内部的专业术语、政策简称和严谨但生硬的公文语言。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些在他们看来精准、高效的词汇,对于公众而言却是晦涩难懂的“天书”。例如,用“我们将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完善闭环管理”来回应,公众可能完全无法理解具体要做什么。这种语言上的隔阂,直接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达。
掌握了全部事实和逻辑链条的内部人员,可能会认为“只要我把道理讲清楚了,公众自然会理解”。他们因此可能会发布一份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但篇幅冗长的回应。他们没有意识到,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公众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去阅读和消化一份复杂的报告。公众需要的是简单、直接、清晰的结论。
由于过于聚焦在自己所掌握的“事实”和“逻辑”上,回应者可能会忽视公众在事件中最核心的情感诉求和关注焦点。他们可能在详细解释技术流程的合规性,而公众真正关心的却是“我的损失谁来赔偿?”、“以后还会不会发生?”。这种错位,使得回应显得“专业但冷漠”,无法与公众产生共情。
克服“知识的诅咒”,是舆情回应从“我说故我在”的自我表达,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有效沟通的关键一步。
第一,引入“外部视角”进行审稿。
在回应稿发布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其交给一个完全不了解事件背景的、非本专业的“第三方”来进行审阅。这个人可以是其他部门的同事,甚至是家人朋友。让他们以一个普通公众的视角来阅读,并提出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我没看懂”、“你们到底想说什么?”。这些来自“小白”的反馈,是打破诅咒最宝贵的“解药”。
第二,坚持“用户思维”,翻译“官方语言”。
在撰写回应时,必须强迫自己从“内部视角”切换到“用户视角”。要主动将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将复杂的政策条文“转述”成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具体实例。多使用短句、多打比方、多用问答体,力求让一个初中生都能毫不费力地看懂。
第三,聚焦核心,突出结论。
在回应的结构上,应采用“倒金字塔”模式。在开头就直接、清晰地给出公众最关心的核心结论和处置结果。详细的背景、过程和依据,可以放在后面供有兴趣的深度阅读者查看。切忌铺垫过长,让公众在信息的迷宫里找不到出口。
第四,建立“场景化”的换位思考。
在回应前,可以想象自己正在一个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上,面对面地向一群焦虑的邻居解释这件事。在这种场景下,你自然会抛弃官话套话,用最真诚、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这种场景化的思考,有助于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姿态和语言风格。
总之,成功的舆情回应,不仅在于事实的准确和逻辑的严谨,更在于能否跨越“知识的诅咒”所设下的鸿沟,真正与公众站在同一个频道上进行平等的、有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