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浏览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与舆情工作

2025-08-10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 Victim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它指的是,当一个受害者是具体的、可辨识的个体时(有姓名、有面孔、有故事),人们会表现出远比面对一个匿名的、由统计数字所代表的受害群体时,更为强烈的同情心和更积极的援助意愿。

“宜家效应”与舆情工作

2025-08-10
“宜家效应”(IKEA Effect),是一个源于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消费者对于那些由自己亲手参与组装或制作的物品,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过高的价值评估和情感偏爱。在舆情工作中,这一效应深刻地揭示了“参与感”在塑造公众态度、建立情感连接、化解对立情绪中的巨大价值。

舆情回应与“知识的诅咒”效应

2025-08-09
​“知识的诅咒”指的是,当一个人(通常是专家或内部人士)掌握了某种知识后,他便很难想象出不具备这种知识的人(即“小白”或外部公众)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舆情回应工作中可能会构建起了一道由“信息差”和“认知差”所导致的无形沟通壁垒。

“不明确性效应”与舆情工作

2025-08-09
不明确性效应(Ambiguity Effect),是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当人们在需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信息更完整、结果更确定的选项,而回避那个信息缺失、结果充满不确定性的选项——即使那个不确定的选项可能带来更高的潜在回报。

“同情衰减”效应在舆论中的体现

2025-08-08
“同情衰减”,是一个源于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会随着受害者数量的增加而呈现出非线性的、递减的趋势。我们对于一个具体个体的苦难,往往能报以最强烈的同情;而对于一个庞大的、由统计数字所代表的受难群体,我们的情感反应强度反而会不成比例地减弱,甚至变得麻木。

“确认偏误”对舆论工作的影响

2025-08-08
确认偏误,又称证实性偏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下意识地、非理性地倾向于寻找、解读、偏爱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同时忽视、轻视或曲解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

“移情隔阂”认知偏差与舆情工作

2025-08-07
“移情隔阂”,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处于某种特定情绪或生理状态时,很难准确地理解、预测或共情自己或他人在另一种不同状态(如愤怒、饥饿、恐惧)下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现象。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

2025-08-07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在解释和评判社会事件的原因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系统性的、非理性的心理倾向。这种偏差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其内在的、稳定的个人特质,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的、情境性的因素的影响。

把关人理论及其在算法推荐时代的变化

2025-08-05
把关人理论(Gatekeeping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在信息从信源流向信宿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如同“关口”一样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部分人或机构(即“把关人”)可以依据其自身的标准,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和放行,从而决定了最终有哪些信息能够到达公众面前。

“四全”媒体

2025-08-05
“四全”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时代媒介发展新趋势所作出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洞察。它指的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所呈现出的四种全新形态,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