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浏览

银行清理“沉睡账户”的舆情风险研判与监测方案

2025-10-20
银行清理“沉睡账户”,舆情风险源于公众对“未被通知”、“标准不清”和“余额安全”的三重焦虑。舆情工作关键在于:监测需聚焦“不知情”与“被误伤”的个案;工作核心是做好“点对点”的精准通知,发布通俗易懂的“Q&A”进行科普,并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设立线下服务的“绿色通道”,以透明、人性化的服务,化解公众疑虑。

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

2025-10-17
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是指党政机关为实现对网络社情民意的“及时发现、精准理解、科学决策、有效回应”,而建立的一套跨部门、跨层级、全流程的协同工作体系。

城管舆情的风险研判与基于舆情的服务改进

2025-10-16
城管舆情,是指围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各类网络民意。由于城管工作直面复杂的社会生活,执法对象多为基层民众,相关舆情具有高发性、高敏感性、强对抗性的特点。做好城管舆情的监测与研判,是要将其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民意传感器”。

“731积木玩具”事件的舆情风险研判与治理

2025-10-04
近期,某购物平台上出现的一款名为“731毒气实验室益智拼装积木”的玩具,经由@钧正平 等官方媒体账号点名批评后,引发了全网的强烈愤慨和一致谴责。

“网红打卡”乱象中的平台治理与监管

2025-10-03
​治理“网红打卡”乱象,是一场需要线上平台与线下监管部门紧密协同的“立体战”。只有将舆情监测作为“侦察兵”,将平台治理作为“主阵地”,将线下干预作为“杀手锏”,才能真正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利用舆情系统监测与查处“问题少年”矫正机构的违法经营行为

2025-09-28
市场监管部门监测“问题少年”矫正机构,应聚焦其“主体资格合法性”、“广告虚假宣传”和“收费合同公平性”三大舆情风险点。工作核心在于:通过监测发现线索,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同时,要建立与公安、教育部门的线索移交机制,进行协同共治。最后,要加强“以案释法”的消费警示,从源头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从“开盲盒”式消费舆情监测到“阳光监管”的研判与建议

2025-09-28
以民宿、餐饮、二手车、家政等为代表的非标服务行业,是“开盲盒”式消费舆情的重灾区。对于舆情工作者而言,不仅要监测这些层出不穷的个案,更要通过对舆情规律的深度研判,提炼出系统性的、以“阳光监管”为核心的治本之策,从而将舆情工作从“被动灭火”提升到“主动消防”的战略高度。

以标准化建设改善行业信任危机的舆情工作模式

2025-09-27
近期,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水禽丝及制品》等一系列新标准,旨在系统性整治长期困扰行业的“以丝代绒”、“以鸭充鹅”等乱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技术行动,更是一次深刻的、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工具,主动应对和化解行业性、长期性信任危机的“舆情治理”实践。它标志着相关领域的舆情工作,正从“事后被动辟谣”的传统模式,向“事前制度预防”的更高阶模式转型。一、 行业信任危机的舆情风险根源羽绒行...

超强台风“桦加沙”登陆前夕的舆情监测方案

2025-09-24
超强台风登陆前夕,舆情工作进入“临战”状态。监测核心是聚焦“人、物、事”:即时发现“应转未转”人员求助,追踪救灾物资“最后一公里”落实情况,并监督“五停”指令的执行。工作关键在于建立“发现-转办-反馈”的闭环,严打谣言,并大力宣传“看得见的行动”,以展现决心、安定民心。

如何监测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的内容

2025-09-23
根据中央网信办“清朗”专项行动的部署,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的内容,已被列为重点整治的首要问题。此类内容旨在通过贴标签、拉踩引战、人肉开盒等手段,撕裂社会共识、制造网络戾气。对此,舆情监测工作必须从常规的事件监测,升级为对特定行为模式和话术体系的专项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发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