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浏览

社交媒体平台的“V”认证体系及其舆情意义

2025-09-25
社交媒体的账号认证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张宝贵的“舆论地形图”。在日常的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中,熟练地识别和解读不同“V”标识背后的身份、立场与权重,并对其言论进行分类、分层、加权分析,是提升舆情研判工作专业性、精准性和前瞻性的基础能力。

舆情话题分析

2025-09-24
舆情话题分析,能够帮助舆情工作者,从一个“大而化之”的舆论观察者,转变为一个能够精准洞察不同群体“所思所想”的“社会心理分析师”。通过对比不同维度的话题差异,可以精准地识别出“舆论温差”和“沟通鸿沟”,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更能凝聚共识的沟通策略。

舆情研判技巧之“损失规避”心理在研判舆情事件发展中的应用

2025-08-09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它指的是,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们对“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痛苦、厌恶)的强度,远大于“收益”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如快乐、满足)。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

2025-08-07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在解释和评判社会事件的原因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系统性的、非理性的心理倾向。这种偏差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其内在的、稳定的个人特质,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的、情境性的因素的影响。

舆论中的泛道德化

2025-08-06
舆论中的泛道德化,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在讨论社会事件或公共议题时,倾向于过度使用道德标准进行评判,将复杂的法律、经济、技术或社会问题,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错”、“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情绪化表达、站队和施加舆论压力的现象。

舆情传播中的后院篱笆原则

2025-08-01
“后院篱笆原则”,源于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那些最容易引发普通民众大规模关注、讨论并快速传播的舆情事件,往往具备与“后院篱笆边闲聊”内容相似的特性:具体、贴近、通俗、且与个体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认知高度相关。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舆情工作

2025-07-27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舆情工作,是指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舆情工作作为检验、衡量和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并将践行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提升舆情工作质效和公信力根本路径的有机结合与双向互动。

舆情研判之比较案例分析法

2025-07-16
舆情研判中的比较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的深度研判方法,在舆情研判中,它指通过对两个或以上具有相似性的舆情事件进行系统性的、多维度的对比,来识别导致不同舆情演变结果的关键变量,总结规律,提炼可供未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舆情研判中的议题关注周期理论

2025-07-10
议题关注周期理论揭示,一个社会议题的舆论生命历程往往遵循一个可预测的轨迹,而非持续保持高热度。

舆情报告中的代表性网民观点摘编

2025-07-09
代表性网民观点摘编,是舆情报告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工作是从海量的、碎片化的网民评论和帖子中,筛选、提炼并分类呈现出能够真实反映社会不同层面、不同群体对某一事件核心看法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