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客的隐性社群,是指在以微博、X(原Twitter)等为代表的开放式社交媒体平台上,并未通过“建群”、“小组”等显性功能进行组织,但实际上,其成员因共同的关注对象、相似的价值取向、以及高频率的互动行为,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内聚力和行动一致性的“事实上的”网络社群。
这种社群的“隐性”特征,使其在舆情监测和研判中,比传统的、有形的网络社群,更难被发现,但其舆论动员和引导能力,却同样甚至更为强大。
隐性社群的形成,是一个“由点及面”、逐步凝聚的过程,其核心机制在于“关注”行为的链式反应和“互动”行为的身份确认。
一个隐性社群的形成,通常始于一个或多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节点”——这可能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个行业的意见领袖、一个亚文化的代表人物、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人物。用户首先因为认同其观点或对其感兴趣,而进行了“关注”。
平台的推荐算法和用户的社交探索,会促使关注了同一个核心节点的用户,发现并相互关注。例如,平台会推荐“关注了A的人,也关注了B和C”。通过这种“共同关注”的链式反应,大量持有相似偏好的用户,被无形地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张潜在的、相互关联的社交网络。
当这张网络中的成员,开始围绕核心节点发布的议题,进行高频率的转发、评论、点赞,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彼此认同、一致对外时,一个隐性的社群便宣告诞生。他们通过频繁的、正向的互动,确认了彼此“自己人”的身份,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圈内人才能懂的“黑话”和行为准则。同时,对于外部的质疑和批评,他们会采取集体性的“控评”、“拉黑”或“反击”,从而在舆论场中,为自己划定了一道清晰的、无形的“心理边界”。
由于其“隐性”的特征,此类社群在舆情事件中的表现,呈现出独特的模式。
研判要点:舆情研判工作,必须超越对“单个账号”言论的分析,转向对“账号间关联网络”的分析。在面对一场看似“群情激奋”的舆论浪潮时,必须运用社交网络分析(SNA)等技术手段,去挖掘和呈现其背后的“隐性社群”结构。要清晰地回答:这场舆论,究竟是“散兵游勇”的自发行为,还是由一个或多个“隐性社群”所主导的“集团军”作战?对这一点的判断,直接决定了我们对舆情性质、规模和未来走向的评估。
第一,要将“社交网络分析”作为舆情监测的标配。
现代舆情监测系统,必须具备对重点账号的“共同关注关系”、“转发互动网络”等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隐性”的社群结构,“显性化”地绘制出来,建立“重点议题下的隐性社群图谱”,实现对舆论场中“山头”和“派系”的精准画像。如蚁坊软件的鹰击早发现系统。
第二,要警惕“算法飞地”的极端化风险。
隐性社群是“算法飞地”形成的前奏和温床。如果一个隐性社群长期处于自我封闭、高度排外的状态,并不断地在内部进行极端观点的相互强化,就极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具有现实破坏力的“极端化”群体。对这类具有极端化倾向的隐性社群进行持续的、高度的关注和研判,是防范和化解重大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