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寄生虫”类食品安全谣言的舆情风险与科普策略

近期,随着开渔季到来,关于“梭子蟹里面都是寄生虫,不能吃”的图文和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周期性地流传。此类信息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密集蠕动的生物)和对食品安全的直接关联,精准地击中了公众的“恐慌按钮”,是一种典型的、极易引发“病毒式”传播的食品安全类谣言。对此类谣言的研判与科普,不仅是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更是保护地方渔业产业声誉、稳定市场信心的重要工作。

wechat_2025-10-20_095333_187.png

一、 舆情风险研判:从“视觉冲击”到“信任危机”

此类谣言的传播,其风险是层层递进的。

  1. 第一层风险:引发即时的“感官厌恶”与“消费恐慌”。

    风险点:谣言的核心载体,是梭子蟹鳃部“密密麻麻的粉色不明生物在蠕动”的特写画面。这种画面,利用了人类对“寄生虫”和“密集物体”的天然恐惧与厌恶(密集恐惧症)。它绕过了理性思考,直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对消费者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冲击。

    舆情表现:大量的网民会在评论区表达“恶心”、“再也不敢吃了”等情绪化言论。这种情绪会迅速转化为消费行为,导致短期内梭子蟹的销量锐减,对渔民和商贩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2. 第二层风险:形成“以偏概全”的“品类污名化”。

    风险点:谣言的标题,往往采用“梭子蟹里面都是寄生虫”这种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句式。它将“部分梭子蟹被梭蟹板茗荷寄生”这一偶发现象,恶意地、普遍化地描述为所有梭子蟹都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原罪”。

    舆情表现:公众的认知,会从“这一只蟹有问题”,迅速滑向“这一类蟹都有问题”。这种“品类污名化”,其影响范围远超单个事件,可能对整个梭子蟹产业的声誉,造成长期的、难以逆转的伤害。

  3. 第三层风险:催生对“监管缺位”的系统性质疑。

    风险点:当“寄生虫”谣言大范围传播后,如果缺乏及时、权威的科学辟谣,公众的质疑,会从“螃蟹本身”,转向“市场监管”。

    舆情表现:舆论会追问:“既然问题这么严重,为什么市场监管部门还在允许销售?”、“我们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到底有没有用?”。从而将一个原本属于生物学范畴的认知误区,演变为对政府监管能力的信任危机。

二、 科普策略与工作建议

对此类谣言的处置,核心不在于“删帖”,而在于“科普”。必须用科学、权威、易于接受的正面信息,去对冲和覆盖负面的恐慌情绪。

1. 辟谣需“精准拆解”,并提供“安全边界”。

辟谣工作不能是简单的“一否了之”,而应像新闻中的专家一样,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拆解:

  • 定性:首先,要清晰地为那个“蠕动的生物”定性——它不是传统意义上令人恐惧的“寄生虫”,而是“梭蟹板茗荷”,是“藤壶的近亲”。用一个科学、中性的名词,来替代那个充满负面暗示的词语。
  • 释疑:其次,要解释其“无害性”——“不吸收营养”、“不产生毒素”、“不会在人体寄生”。
  • 划定“安全边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给出清晰、可操作的“安全底线”——“吃梭子蟹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熟”。这一句话,既承认了生食可能存在的(其他)风险,又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可以自我掌控的安全方案,从而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

2. 科普需“举一反三”,进行“场景化”的延伸。

一次成功的科普,应借此机会,将公众的关注点,从一个“点”延伸到一个“面”。如新闻中所做,可以主动、前置性地对梭子蟹消费中,其他可能遇到的“不明物”进行科普,如“抱籽蟹”、“高温下的白色泡沫”等。这种“举一反三”的场景化科普,能够一次性地解答消费者可能遇到的大部分疑惑,体现了科普工作的专业性与服务性。

3. 传播需“视觉化”,以“科学”对冲“猎奇”。

谣言的传播,依赖于“猎奇”的、冲击力强的视觉画面。那么,辟谣和科普的传播,也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建议由权威机构(如市场监管局、海洋渔业局、疾控中心),联合科普类媒体或博主,制作一批高质量的科普短视频或“一图读懂”。视频中,可以清晰地展示“梭蟹板茗荷”的真实形态,并由专家进行讲解。用科学的、同样具有视觉吸引力的内容,去覆盖和稀释那些纯粹为了制造恐慌的谣言视频。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