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前后的舆情监测,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学校,为应对“开学”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所带来的舆情风险集中爆发期,而进行的一项具有高度时效性、周期性和服务导向的专项舆情工作。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被动地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负面舆情,更在于通过主动、全面地倾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关切与诉求,前瞻性地发现并推动解决各项开学准备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确保开学工作平稳、有序、和谐。
开学季之所以成为舆情高发期,是因为它是一个多重利益、多种情绪、多方期待集中交汇碰撞的“压力峰值点”。
开学季的舆情监测,必须超越单纯的“看负面”,转向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的治理驱动型监测。
重点监测关于“学费/住宿费/教材费涨价”、“收费项目不透明”、“强制购买保险/校服”、“乱收费”等舆情。监测的目的,是第一时间发现不合理的收费行为并予以纠正,同时,对于合理的费用调整,要通过监测到的普遍疑问,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解读和说明工作,服务于家长的知情权。
这是学生“吐槽”最集中的领域。要密切关注关于“宿舍分配不公/甲醛超标/设施破损”、“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高”、“校园网络信号弱/收费贵”、“快递点管理混乱”等抱怨。将这些“吐槽”视为改进后勤服务的宝贵“信号”,及时推送给相关部门,推动问题的快速解决,是服务学生、提升其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最直接体现。
重点监测关于“分班不公”、“师资安排不合理”、“课程表冲突/排课奇葩”、“军训安排过于严苛”、“校园管理规定(如门禁、查寝)不人性化”等讨论。通过监测,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安排的真实看法,有助于相关政策的优化和人性化调整。
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工作的目标是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舆情监测的焦点永远是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而不是反映问题的学生“个人”。严禁对发表批评意见的学生进行“画像”、“追踪”或“秋后算账”,坚决杜绝将舆情工作异化为“对人监控”。这是舆情工作能否获得师生信任的生命线。
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学校监测舆情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通过监测发现的普遍性诉求,学校应通过官方渠道,主动、公开地予以回应、说明解决方案和最终处理结果。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事事有回音”的实际行动,是消除学生对监测工作疑虑、赢得其信任和支持的最好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座谈会、校园开放日、校长信箱等渠道,向学生坦诚地介绍学校开展舆情监测工作的目的——即“为了更好地倾听大家的声音,改进我们的工作”。要强调这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工具,而非监督工具。通过开放、真诚的沟通,邀请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中来,将他们从被动的“被监测者”,转变为参与学校发展的“共建者”。
总之,开学季的舆情监测工作,是一场围绕服务与沟通的“精细活”。只有始终将服务师生的宗旨放在首位,并以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防范风险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赢得信任于无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