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补偿项目舆情监测,是在推进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或重大工程过程中,针对因征收土地、房屋及附着物而引发的各类社会舆论、群众情绪和利益诉求,所进行的一项贯穿项目全周期的、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政策性的专项舆情工作。此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系统、深入地倾听被征收群众的真实声音,前瞻性地发现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沟通中的不足以及潜在的社会矛盾,从而更好地优化补偿方案、改进群众工作方法、保障被征收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项目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征地补偿项目之所以是舆情“火药桶”,是因为它直接触及了人民群众最核心、最根本的财产权利和生存基础。
征地补偿舆情监测必须深入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以“解决问题、服务群众”为核心导向。
重点监测公众对补偿方案、安置方式、评估标准、签约期限等核心政策内容的疑问、误读和争议点。监测的目的,是发现政策宣传解读工作中存在的“盲区”和“模糊地带”,并据此快速推出更通俗、更详尽、更具针对性的“一图读懂”、问答手册或线下解读会,服务于群众的知情权。
这是矛盾最集中、信息最不透明的阶段。监测重心应下沉至本地化的社群论坛、短视频平台以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要密切关注关于“评估公司不公正”、“评估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工作人员态度粗暴/威胁恐吓”、“协商渠道不畅”等一线投诉。将这些“抱怨”视为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评估行为的宝贵“镜子”,及时推送给项目指挥部,推动问题的快速核查与纠正。
重点监测关于“签约过程不透明”、“阴阳合同”、“补偿款/过渡费发放不及时”、“安置房源信息不公开”等舆情。同时,要警惕和识别那些旨在煽动群众、索取不合理补偿的“钉子户”或外部势力的言论,并将其与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进行精准区分。
监测焦点转向“暴力拆除”、“野蛮施工”、“安置房质量问题”、“回迁承诺不兑现”等。这些涉及人身安全和后续生活的舆情,一旦出现,必须作为最高优先级进行响应。
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必须时刻保持对群众的敬畏之心,坚决避免因工作方法不当而激化矛盾。
舆情监测的最终指向,永远是群众反映的“问题”。严禁对发表不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的被征收群众进行“标签化”、“污名化”处理,更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威胁或“噤声”手段。这是舆情工作能否获得群众信任的生命线。
对于通过监测发现的普遍性诉求和突出矛盾,不能仅停留在“看着”。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的联动机制,将线上发现的问题,快速流转给负责入户工作的线下团队,通过面对面的、有温度的沟通和协商,来化解矛盾。线上监测是“耳朵”,线下沟通是“嘴”和“腿”,必须协同作战。
与其被动地等待质疑,不如主动地、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公开。要通过设立项目专题网站、官方公众号等渠道,定期、主动地公示项目进展、补偿政策、评估方法、签约进度、安置房源等关键信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平息谣言、赢得信任的最有效武器。
总之,征地补偿项目的舆情工作,是一场复杂、艰巨的群众工作和沟通工程。只有始终将维护被征收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诚、公开、公平的态度贯穿始终,才能真正实现项目顺利推进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