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家暴舆情监测,是指相关职能部门(如公安、妇联、民政、网信等)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空间中涉及家庭暴力行为的求助、爆料、讨论及相关音视频内容,进行主动、系统性地发现、甄别和分析的工作过程。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早、更有效地发现侵害妇女、儿童、老人等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线索,将被动的“接报处置”转变为主动的“发现-服务”,从而更好地履行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的政府职责。
与一般舆情不同,涉家暴舆情背后,往往对应着一个正在发生或持续发生的、亟待干预的现实伤害。因此,其监测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从“网络信息”到“有效警情/求助”的快速转换,其意义体现在:
为确保监测工作既有效,又合规、有温度,必须在工作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涉家暴舆情的首发,往往不在全国性的热搜榜,而是在更具私密性的特定人群的社交圈(如母婴论坛)、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同城”板块。监测布控必须足够“下沉”,关键词设置要精准,不仅要包含“家暴”、“殴打”等直接词汇,也要关注“家庭纠纷求助”、“离婚冷静期被打”等更隐晦的表达方式。
在发现、上报和流转舆情线索的全过程中,必须以最严格的标准,保护受害者和爆料人的个人隐私。任何可能暴露其身份、住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的环节,都必须进行脱敏处理。这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保护,也是开展工作必须坚守的法律和伦理底线。
监测到的线索,特别是包含明确指向、暴力画面或紧急求助信息的,绝不能仅停留在“上报舆情”层面。必须建立一个与公安110指挥中心、属地派出所、妇联权益部等部门无缝衔接的、7x24小时的快速流转机制。确保线索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舆情分析员的屏幕,转化为一线执法或服务人员的出警/干预指令。
在研判舆情时,不仅要评估事件本身的严重性,还要评估网络传播可能对受害者(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的“二次伤害”风险。对于那些受害者身份已经暴露、或视频画面过于残忍的舆-情,应及时协调网站平台,在不影响线索留存的前提下,对视频进行模糊化处理或对评论区进行引导,避免网民的“人肉搜索”和非理性评论,对受害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后续处置的“闭环”反馈:
对于已介入处置的涉家暴舆情,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时、适度地向公众进行后续反馈,告知处理进展或结果。这种“闭环”管理,不仅回应了公众的关切,展现了政府的作为,更能对潜在的施暴者形成有效震慑,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总之,涉家暴舆情监测是一项充满挑战、也充满人道主义价值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弱者的关切,将冰冷的数据监测,转化为有温度、有力量的民生服务,切实为身处困境的群众撑起一把“安全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