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地区的舆情监测注意事项

当前,在副热带高压的持续控制下,我国江南、华南等地正经历着一场历史罕见的、超长待机的极端高温天气。杭州、南昌等城市连续多日高温“全勤”,甚至夜间最低气-温也多在28至30℃,“暑热昼夜不停歇”已成为普遍体感。在这种极端天气背景下,舆情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常规监测层面,而必须提升敏感度、转变视角,将舆情监测的根本目的,从“风险防范”转向“民生服务”,即通过更敏锐、更下沉的监测,主动发现群众在高温“烤”验下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予以快速解决。

一、 监测焦点的转变:从“宏观灾情”到“微观痛点”

在持续高温的“炙烤”下,舆论的焦点不再是宏观的气象数据,而是无数个与个体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微观痛-点”。我们的监测工作必须实现同步下沉。

  • 重点关注“水电气网”等生命线舆情:要将“停水”、“停电”、“断网”、“燃气”等作为核心关键词,与本地小区名、街道名进行交叉监测。在极端高温下,任何“生命线”的短时中断,都可能引发居民的强烈不满和恐慌情绪,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监测到相关线索,必须第一时间流转至相关保障部门,督促其加快抢修并做好对群众的安抚解释工作。
  • 密切追踪“特殊群体”的求助信息:要高度关注社交媒体、本地社群中,关于独居老人、残障人士、户外劳动者、病患、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求助信息。他们是高温下最脆弱的群体,其发出的“中暑求助”、“缺水断粮”、“无处纳凉”等声音,就是需要我们立即响应的“一级警报”。
  • 巡查“城市服务”的运行短板:要监测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在高温下的“吐槽”,如“地铁站空调不够冷”、“防空洞等纳凉点开放不足”、“洒水车白天作业加剧湿热”等。这些看似细小的抱怨,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的“试金石”,也是我们优化工作、服务群众的重要切入点。

二、 监测思维的转变:从“负面思维”到“建设性思维”

在高温背景下,舆情工作不能只盯着负面信息,更要善于从公众的讨论中,发现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普遍性的需求。

  • 发现“政策优化”的民意诉求:要监测公众关于调整高温补贴发放标准、延长纳凉场所开放时间、优化户外作业工时、为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更多保障等政策性建议。将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的民意诉求进行归纳整理,可以为相关部门优化和调整高温应对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 发掘“社会互助”的暖心线索:在监测中,不仅要看“痛点”,也要找“亮点”。要积极发现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或普通市民自发组织的“爱心冰柜”、“送清凉”等互助行为。对这些正能量线索的及时发现和宣传推广,不仅能够传递社会温情,更能有效对冲因高温而产生的社会焦躁情绪,营造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三、 监测机制的转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联动”

面对持续高温这一“全社会考题”,舆情监测必须嵌入到整个城市的应急响应体系中去,做到主动联动。

  • 建立与应急、民政、卫健等部门的“热线”机制:舆情监测部门应成为城市应急指挥体系的“信息前哨”。对于监测到的重大风险线索和普遍民生诉求,要建立一个与应急管理局、民政局、卫健委、城管、电力、水务等部门7x24小时的快速信息通报和流转机制,确保“线上”发现的问题,能够第一时间转化为“线下”的处置行动。
  • 加强对涉高温谣言的“靶向”辟谣:高温天气是各类谣言(如“XX地将大面积停电”、“吃XX能防中暑”)的高发期。监测系统要对这些谣言进行重点布控,一旦发现,应立即协调气象、卫健、电力等专业部门,发布科学、权威、通俗的辟谣信息,并精准推送至谣言传播的重点社群,防止其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截图 2025-08-27 10.44.12-fullpage.png

在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舆情监测工作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作为“社会体温计”和“民意传感器”的效能上。只有真正做到眼往下看、重心下移,将监测的触角延伸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并以高效的联动机制推动问题的解决,才能在这场“大考”中,体现出党和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责任与担当。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