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廊桥水乡6.8级地震”等地震类谣言的舆情监测、研判注意事项

地震类谣言因其直接关联公众生命安全,具有极强的恐慌煽动性和社会危害性,是所有网络谣言中传播速度最快、处置要求最高的类型之一。近期,以“金科廊桥水乡6.8级地震”为代表的一批谣言,呈现出借助短视频平台快速生成、裂变式传播的新特征。这些谣言往往是为了流量而恶意编造。对此类谣言进行有效监测与精准研判,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

一、 舆情监测注意事项:聚焦短视频生态的“算法”

面对短视频平台驱动的地震谣言,传统的监测模式已难以及时应对。必须建立一套更适应短视频传播规律的监测体系。

  1. 紧盯“同城”与“本地”信息流:

    短视频类地震谣言为了增加“真实感”,往往会精准地定位到某个具体的城市、区县甚至小区名(如“金科廊桥水乡”)。其传播的“第一落点”和早期发酵地,正是平台的“同城”或“本地”信息流。监测工作必须将这些具有强地缘属性的板块作为核心阵地,通过布控“本地地名+地震/摇晃/预测”等关键词组合,力求在谣言进入更大推荐池之前就捕捉到信号。

  2. 重点监测“模板化、矩阵化”的账号行为:

    短视频谣言的制造,常常呈现出“工业化”特征。不法分子可能使用相似的文案模板、相同的背景音乐、甚至是利用AI生成的虚假“新闻播报”画面,通过大量的“矩阵账号”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布。监测系统需具备对这类高度同质化内容的识别能力。一旦发现多个不同账号在短时间内发布内容、结构、甚至配乐都高度相似的地震“预警”视频,就应立即将其作为重大风险信号进行预警。

  3. 关注“评论区”与“直播间”的二次发酵:

    短视频的评论区和相关直播间,是谣言进行二次发酵和传播的关键场所。监测工作不仅要关注视频本身,更要实时分析其评论区和相关直播间的内容。要重点监测是否存在大量用户在评论区询问“是真的吗?”、“坐标XX,有震感”,以及是否有主播在直播中借机渲染恐慌气氛、进行“实时解读”。这些是判断谣言影响范围和公众恐慌情绪的关键指标。

二、 舆情研判注意事项:从“真假判断”到“精准画像”

对短视频类地震谣言的研判,其首要目标是为“秒级”辟谣提供支撑,因此必须做到快速、精准、深刻。

  1. 以快制快,抢占处置的“黄金分钟”:

    在算法的加持下,短视频谣言的传播速度是分钟级的。研判工作必须与时间赛跑。一旦发现疑似谣言,必须立即启动与地震、公安、网信等部门的联动核查机制,在数分钟内完成证伪,为权威辟谣抢占先机。任何的迟疑,都可能导致谣-言登上热榜,造成不可挽回的社会恐慌。

  2. 穿透表象,精准进行“动机画像”:

    研判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这是谣言”的结论上,而必须快速、精准地对造谣者的动机进行画像。要清晰地判断:这是为了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的“网红”行为?还是为了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的恶意破坏?亦或是为了给特定商品(如“地震应急包”)带货的商业炒作?对动机的精准判断,直接决定了后续辟谣的口径,以及公安机关介入打击的力度和方向。

  3. 深挖“套路”,提升辟谣的“免疫力”:

    研判工作需要总结和归纳短视频地震谣言的常见“套路”,如“假冒权威机构”、“盗用新闻播报画面”、“利用AI生成虚假语音”、“配以夸张的动物异常行为视频”等。在辟谣时,不仅要针对当前的谣言本身,更要将这些“套路”公之于众,进行“科普式”辟谣。通过向公众揭示谣言的制作手法,提升全社会对这类谣言的“免疫力”。

  4. 评估“社会影响”与“现实危害”:

    研判需快速评估谣言是否已引发线下的实际危害。是否已导致部分市民深夜“上街避险”?是否已造成特定区域的交通拥堵?是否已引发对某些商品的抢购?对现实危害的准确评估,是决定是否需要升级管控措施、进行线下社会动员的重要依据。

总之,应对短视频平台驱动的地震类谣言,是一场考验政府反应速度、技术识别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的综合战。舆情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快处为要”的原则,通过对短视频生态的深度洞察,联动相关部门,开展最快速、最权威、最科学的辟谣与科普,并依法严厉打击造谣传谣的源头,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宁。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