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造黄谣”黑色产业链的舆情监测与治理建议

近期,以台球运动员王思诺、女裁判王钟瑶等人遭遇“AI造黄谣”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被滥用于制造、传播淫秽物品,并对女性进行人格侮辱和名誉侵害的黑色产业链问题。此类舆情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严重践踏,更是对网络空间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大挑战。对此,相关部门(网信、公安等)必须建立专项的、技术化的舆情监测机制,并以“打源头、断链条”的决心,推动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一、 舆情监测的具体要点与技术路径

对此类黑色产业链的监测,必须超越常规的关键词布控,深入到其技术工具、交易渠道和传播节点的具体环节。

  1. 技术工具与“黑话”监测:

    这是监测工作的核心与起点。必须将“AI换脸”、“AI脱衣”、“AI换头”等技术名词,及其在黑灰产中不断变种的“行话”(如材料中提到的“××AI脱”),作为最高优先级的关键词进行全网布控。监测范围需覆盖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应用商店评论区、以及技术论坛等,旨在第一时间发现提供此类非法技术服务的软件、网站或API接口。

  2. 交易渠道与“引流”监测:

    要重点监测电商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以及各类社交群组(QQ群、Telegram群)中,关于“AI写真”、“定制视频”、“积分充值”、“永久卡”等暗示性交易信息。要追踪那些在公开评论区发布“想看更多,私信”、“进群看料”等引流话术的账号,顺藤摸瓜,找到隐藏在背后的交易网络。

  3. 传播节点与“受害者”监测:

    要加强对境外网站、匿名社区等“法外之地”的巡查,这些是伪造淫秽视频的主要传播和集散地。同时,要建立对公众人物,特别是女性运动员、模特、网红、艺人等高风险群体的专项监测。一旦发现她们的名字与侮辱性、淫秽性词汇捆绑出现,或监测到她们本人发布的“被造黄谣”的维权求助信息,就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二、 推动问题解决的工作路径与建议

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面对“AI造黄谣”这一技术与人性之恶相结合的顽疾,必须采取多部门协同、全链条打击的策略。

首先,要实现“监测-取证-打击”的快速联动。

网信部门通过舆情监测发现的线索,如非法软件的下载链接、交易渠道的支付信息、传播淫秽物品的账号等,必须建立一个与公安机关网安、刑侦部门的“绿色通道”。要协助公安机关,快速对相关软件、网站进行技术取证和溯源分析,固定电子证据。公安机关则应依据线索,对软件开发者、运营者、以及恶意制作和传播淫秽物品者,进行全链条的依法严厉打击。

其次,要压实平台“技术向善”的主体责任。

网信部门必须督促各大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社交、电商和应用分发平台,履行其技术安全和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具体包括:

  • 建立对“AI生成内容”的识别与标注机制:平台应投入技术力量,研发和应用能够识别“AI换脸”等深度伪造内容的技术,并对疑似AI生成的内容进行显著标识。
  • 清理下架违规技术与服务:平台应对其上架的应用、小程序以及推广的服务进行严格审核,对提供“AI脱衣”等非法功能的软件和服务,坚决予以清理和下架。
  • 优化“一键举报”与“快速响应”机制:为受害者提供清晰、便捷、高效的侵权举报通道。对于经核实的“AI造黄谣”内容,平台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删除、屏蔽,并阻断其传播。

最后,要加强“以案释法”的社会宣传与受害者支持。

在成功侦破典型案件后,要联合主流媒体,对案件进行深度报道,向全社会清晰地阐明:利用AI技术制作、传播淫秽物品,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通过“以案释法”,对潜在的不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同时,要大力宣传王思诺等受害者勇敢站出来、依法维权的积极意义,并联合妇联、法律援助等机构,为更多受害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支持,营造一个鼓励和支持受害者“零容忍”维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