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舆情监测,是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分支。它特指运用专门的技术系统和分析方法,对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知乎等为代表的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系统性、实时性、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内容分析和风险预警的工作过程。由于社交媒体已成为当代社会舆论的主要策源地、发酵场和引爆点,对其进行精准、高效的监测,是所有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相比于传统新闻网站或论坛,社交媒体上的舆情,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独特的传播特征,这也决定了监测工作的特殊性。
为有效应对上述特征,社交媒体舆情监测必须做到“快、全、深、准”。
1. 监测速度:实现“秒级”发现与预警。
必须依赖于专业的、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自动化舆情监测系统。系统需具备对重点平台、重点账号进行高频次(分钟级甚至秒级)抓取的能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预警模型,当某条信息的声量、互动量或负面情感指数,在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增长时,系统应能立即自动发出预警。
2. 监测范围:做到“全平台”与“深下沉”。
不仅要覆盖微博、抖音等主流平台的公开内容,更要具备对微信公众号文章、视频号内容、小红书笔记、B站视频及弹幕、知乎问答等进行全面采集的能力。同时,监测的触角需要“下沉”至一些半公开的、但舆情高度活跃的“洼地”,如微博超话、豆瓣小组、兴趣部落等。
3. 监测内容:进行“多模态”识别与分析。
现代舆情监测系统,必须具备对图片和视频内容的识别能力。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可以识别图片中的文字;通过语音识别(ASR)技术,可以将视频中的语音转化为文字;通过物体与场景识别(CV)技术,可以识别出视频中的关键画面。这些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对“多模态”舆情的监测无死角。
4. 监测对象:实施“分类分层”的重点布控。
在海量的用户中,必须对不同的舆论主体,进行分类分层的重点布控:
社交媒体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后续的研判和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首先,它是舆情研判的“情报来源”。通过监测,可以获取到关于舆情事件的声量态势、情感分布、传播路径、核心观点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后续所有分析的前提。
其次,它是危机应对的“反应前提”。只有及时、准确地监测到舆情,才能为“黄金24小时”内的有效应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窗口。
最后,它是日常沟通的“民意渠道”。通过对社交媒体的常态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本单位、本地区各项工作的日常评价、意见建议和“急难愁盼”,将舆情监测,转化为一个服务民生、改进工作的“线上群众路线”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