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航班因机械故障需改签”为由的“机票退改签”类电信网络诈骗,在节假日前后高发。如新闻中张先生的遭遇所示,此类骗局的核心特征在于,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精准地掌握了受害者的个人身份信息与航班行程信息,并以此为“敲门砖”,冒充官方客服,实施诈骗。此类舆情不仅反映了个体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更深刻地指向了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这一更为严峻的、系统性的社会治理难题。
“机票退改签”骗局的舆情,相比于其他诈骗类型,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恐慌传导性”。
对此类“精准诈骗”的监测,必须从“诈骗”本身,延伸至其上游的“信息泄露”环节。
监测方案需布控“机票/航班”+“改签/取消/延误/理赔/补偿”+“诈骗/骗子/客服”等关键词组合。要特别关注那些在社交媒体、投诉平台发布的,第一人称“亲历式”的被骗或险些被骗的经历分享。这些帖子,是了解诈骗分子最新话术、操作流程(如诱导下载何种APP、进入何种小程序)的最直接情报来源。
要将监测的触角,延伸至航空爱好者论坛、常旅客社群等。同时,网安部门需加强对“暗网”、境外黑客论坛等渠道的巡查,主动发现是否存在大规模的、涉及国内航空公司或OTA平台的“旅客数据”交易线索。这是从源头上发现信息泄露风险的关键。
要关注网络安全媒体、技术社群中,关于航旅业数据安全漏洞、内部员工倒卖信息、系统被攻击等专业性讨论。这些信息,是评估整个行业数据安全水位、进行风险预警的重要参考。
监测到的线索,必须进入快速的研判与联动流程,才能真正实现“事前防范”与“事后打击”。
首先,要建立“诈骗舆情-反诈中心-涉事企业”的快速联动预警机制。
一旦监测到针对某航空公司或OTA平台的“退改签”诈骗舆情在短期内集中出现,应立即启动三方联动:一是立即将诈骗话术、来电号码、涉诈APP等线索,通报公安机关反诈中心,以便其进行技术反制和预警劝阻。二是立即通报涉事的航空公司或平台,提醒其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并督促其立即通过官方渠道(如APP弹窗、官方短信),向近期订票的所有旅客,发布“反诈风险提示”。
其次,要推动“个案侦查”与“行业整改”相结合。
公安机关在侦办个案时,必须将“追查信息泄露源头”作为核心侦查方向。对于查实的、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系统漏洞或员工监守自盗导致的数据泄露,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网信、工信等行业主管部门,应依据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对整个航旅业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开展一次系统性的、拉网式的监督检查,推动全行业“举一反三、堵塞漏洞”。
最后,要加强“场景化”的精准防诈宣传。
宣传部门和公安机关,应抓住节假日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合航空公司、OTA平台,进行“场景化”的精准防诈科普。要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模拟诈骗的完整过程,并反复向公众强调核心识诈要点:“官方客服不会用个人手机号联系你”、“任何要求你离开官方APP、点击陌生链接、共享屏幕、索要验证码的操作,都是诈骗”。通过高强度的、精准触达的宣传,提升旅客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