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因果”式健康养生类谣言的识别与科普

近期,关于“长期服用降压药,血管会变脆”的传闻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经权威专家核查,此为典型谣言。这类谣言的核心手法,是通过“颠倒因果”,将疾病本身(高血压)导致的危害,恶意地、错误地“嫁祸”给用于治疗该疾病的正规药物(降压药),从而制造恐慌、误导患者、甚至可能造成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对此类谣言的精准识别与科学科普,是维护公众健康、构建清朗网络医疗信息生态的重要工作。

wechat_2025-10-10_093133_524.png

一、 此类谣言的特征与识别要点

“颠倒因果”式谣言,相比于纯粹的“无中生有”,其迷惑性更强,因为它利用了公众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和对“是药三分毒”的朴素认知。

(一)核心手法:“颠倒因果”与“嫁祸于药”

特征:此类谣言的构造,通常遵循一个固定的“三段论”模式:

  1. 陈述一个真实的、令人恐惧的“结果”:“血管变脆”(即动脉硬化)是真实存在的、会引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病理现象。
  2. 提出一个虚假的、但看似相关的“原因”:将这个结果,归因于患者长期服用的“降压药”。
  3. 给出一个危险的“结论”:暗示或明示患者应该“停用降压药”。

识别要点:在识别时,关键在于审视其“归因逻辑”是否符合医学常识。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向提问:“究竟是‘药’导致了血管变脆,还是需要吃这种‘药’的那个‘病’本身,才是导致血管变脆的真凶?”。如此例中,真正让血管变脆的,恰恰是高血压本身。

(二)传播特征:利用“幸存者偏差”与“个案叙事”

特征:此类谣言为了增加“说服力”,常常会伴随着一些“身边人”的“真实案例”。例如,“我二舅吃了十年降压药,最后还是脑出血了,就是因为血管脆了”。

识别要点:这种叙事,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错误归因”的结合。它只呈现了“吃了药,仍然出事”的个案,却完全忽略了更庞大的、因坚持服药而有效控制了血压、避免了心脑血管事件的“沉默的大多数”。同时,它将“出事”的结果,想当然地归因于“吃药”,而无视了可能是“不吃药,出事会更早、更严重”的科学事实。

二、 舆情监测方案与工作建议

1. 建立“疾病+副作用/危害”的关键词监测模型。

监测方案应布控各类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与“长期服用”、“副作用”、“危害”、“肝肾损伤”、“依赖性”、“血管变脆”等关键词的组合。要重点巡查中老年人聚集的养生类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和社交群组,这些是此类谣言传播的“重灾区”。

2. 辟谣工作需“精准拆解”,并进行“正向赋能”。

在对此类谣言进行辟谣时,不能简单粗暴地宣称“这是错的”。更有效的辟谣方式,是“承认合理关切 + 颠倒归因 + 强化正向认知”的三步法:

  • 承认合理关切:首先,要理解并承认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的合理性。可以说,“很多高血压患者都像您一样,关心长期服药的安全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颠倒归因,点明真凶:清晰、有力地指出谣言的“因果倒置”错误。如新闻中的专家所言:“真正让血管变脆的‘真凶’是高血压,而不是药物。”
  • 强化正向认知,赋能患者:在辟谣的同时,必须给出积极的、正向的知识。要强调:“降压药不仅不会导致血管变脆,相反,部分降压药还能保护血管和心脏。”通过这种方式,将患者从“对药物的恐惧”,转化为“对疾病的正视”和“对科学治疗的信心”。

3. 推动“权威信源”的“场景化”科普。

卫健、疾控、药监等部门,应联合三甲医院的权威心血管、内分泌等领域专家,制作一批针对此类“颠倒因果”式谣言的“场景化”科普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动画、短剧等形式,生动地演示“高血压是如何一步步让血管‘生锈’变脆的”,以及“降压药是如何像‘保养剂’一样保护血管的”。并将这些科普内容,精准地投放到中老年用户聚集的平台,与“伪科普”争夺话语权,从根本上提升全民的健康科学素养。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