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中的泛道德化,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在讨论社会事件或公共议题时,倾向于过度使用道德标准进行评判,将复杂的法律、经济、技术或社会问题,简化为简单的“善/恶”、“对/错”、“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情绪化表达、站队和施加舆论压力的现象。
舆论的泛道德化,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特征包括:
舆论泛道德化倾向的形成,是多种社会与技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道德评判是成本最低的参与方式。相比于需要专业知识的法律、经济或技术分析,道德评判几乎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在朴素的正义感驱动下,对事件进行“善恶”判断,这为公众大规模参与公共讨论提供了便利。
道德话语具有强大的情感动员能力。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情绪是传播的第一驱动力。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谴责或赞美,最容易激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大量的转发和点赞,形成病毒式传播。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焦虑的体现。在社会快速变革的时期,部分公众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安。通过对公共事件进行强有力的道德评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认和宣示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算法推荐机制的作用。算法倾向于推荐那些能够引发强烈互动的内容,而泛道德化的、充满情绪冲突的内容,恰恰最容易获得高互动数据,从而被算法进一步放大和推送。
舆论的泛道德化,对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和健康的社会心态构成了严峻挑战。
它挤压了理性讨论的空间。当所有问题都被简化为道德问题时,专业的、理性的、基于事实的讨论就变得异常困难。任何试图进行客观分析的声音,都可能被轻易地打上“为坏人洗地”或“冷血”的标签而遭到围攻。
它可能妨碍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在“舆论审判”中,泛道德化的声浪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可能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构成干扰,追求“民愤”的平息甚于追求法律的公正。
它容易导致社会戾气的累积。长期的、非黑即白的道德攻讦,会加剧社会群体的对立与撕裂,使得网络空间充满了戾气和不信任感。
对此,政府部门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应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主动、清晰地呈现事件的客观全貌,用详实的证据来回应公众的疑虑。同时,要积极倡导和培育理性的公共精神,通过与权威媒体、专家学者的合作,引导公众从法律、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道德评判上,从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健康的公共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