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中的归因偏差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是指在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在解释和评判社会事件的原因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系统性的、非理性的心理倾向。这种偏差表现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其内在的、稳定的个人特质(如人品、动机、性格),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的、情境性的因素(如环境压力、制度缺陷、偶然因素)的影响。

归因偏差的主要表现

在舆论事件的讨论中,归因偏差通常以以下几种典型形式出现:

  • 基本归因错误:这是最核心的一种偏差。当一个负面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个人太坏了”,而不是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或制度导致他这么做?”。例如,对于官员腐败案件,舆论更热衷于讨论其个人的贪婪与堕落,而对产生腐败的监督制度漏洞的讨论则相对较少。
  •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当评价他人时,人们倾向于做个人归因;而当解释自己同样的行为时,则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在舆论场中,作为“观察者”的网民,很容易对当事人进行严厉的个人品质批判。但如果将自己置于当事人的“行动者”位置,则可能会更多地强调“迫不得已”、“当时情况复杂”等外部原因。
  • 自我服务偏见:当一个群体将自己视为“正义”的一方时,他们倾向于将己方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道德(如“我们团结一致取得了胜利”),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对方太狡猾”、“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这种偏见在群体对立的舆论事件中尤为常见。

形成的原因与社会背景

舆论中普遍存在归因偏差,其背后有多重心理与社会因素:

首先,个人归因是认知上的“捷径”。将复杂事件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某个“坏人”或某个“英雄”,远比分析盘根错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要轻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满足了大脑寻求简单、确定性解释的本能需求。

其次,个人归因更具“故事性”和“传播力”。一个关于“恶魔”或“圣人”的故事,远比一份枯燥的制度分析报告更能吸引眼球、激发情绪,从而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再者,它提供了一种虚假的“可控感”。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某个坏人,那么只要“消灭”这个坏人,问题似乎就解决了,世界又恢复了安全和秩序。这种想法虽然简单,但能给公众带来一种虚假的、暂时的心理安慰。承认问题源于复杂的、难以改变的社会情境,则会让人感到无力和不安。

对公共治理的挑战与启示

舆论中的归因偏差,对有效的社会治理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构成了挑战。

它可能导致“治标不治本”。如果公众和舆论的压力始终聚焦于惩罚个别责任人,而忽视了对背后制度性漏洞的反思和修复,那么类似的问题很可能会反复上演。舆论的“喧嚣”过后,真正的病根却未被触动。

它阻碍了理性的政策讨论。当任何试图分析事件背后社会、制度因素的声音,都被轻易地指责为“为坏人开脱”时,真正有价值的、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公共政策讨论就无法有效展开。

它可能激化不必要的社会对立。将所有问题都归因于特定群体的“坏”,会加剧社会群体的污名化和对立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与共识的凝聚。

对此,政府部门在和公共沟通时,不能仅仅顺应公众的归因偏差。在依法依规处理好当事人的同时,更应主动、有意识地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对个体的评判,引导到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制度、环境和监管问题的讨论上来。通过权威媒体的深度报道、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向公众清晰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以及“如何从制度上防止它再次发生”,这才是更负责任、更能推动社会实质性进步的舆情引导策略。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