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判技巧之“损失规避”心理在研判舆情事件发展中的应用

“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它指的是,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人们对“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如痛苦、厌恶)的强度,远大于“收益”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如快乐、满足)。通常认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大约是同等收益所带来快乐的两倍。

将这一深刻的心理学洞察,应用于舆情事件发展的研判中,能够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和预测公众、涉事方乃至决策者自身的行为逻辑,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应对。

一、 应用于理解和预测公众的舆情反应

“损失规避”心理是解释公众为何对负面信息和危机事件反应如此激烈、如此持久的“金钥匙”。

  • 对负面信息的“超额敏感”:

    一个正面宣传(收益)需要持续、大量地投入,才能在公众心中建立起一定的良好形象。然而,一个负面事件(损失)的发生,其所带来的品牌形象、政府公信力的损失,其破坏力远超任何一次正面宣传的建设效果。这就是为什么负面舆情总比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深入人心。在研判时,绝不能用“做十件好事”可以抵消“做一件坏事”的线性思维来评估舆情影响。

  • 对“既得利益”受损的强烈反弹:

    任何一项改革或政策,如果触及了某些群体的“既得利益”(即让他们感受到“损失”),那么这个群体所爆发出的反对声浪,将远远大于那些从改革中获益的群体所发出的支持声浪。例如,调整学区划分,失去优质学位的家庭的抗议声,必然远大于获得优质学位的家庭的赞扬声。在研判此类政策性舆情时,必须对“利益受损方”的反应强度进行“超额”评估,并做好充分的沟通预案。

  • 对“沉没成本”的非理性执着:

    在一些争议性事件中,公众一旦形成了初步的立场并投入了情感(即“沉没成本”),他们会非常不情愿承认自己“站错队”了,因为这意味着情感和认知上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感,他们会持续地为自己最初的立场寻找理由,拒绝接受相反的证据。这解释了为何在“舆论反转”事件中,总有一部分人会坚持己见,拒不接受新的事实。

二、 应用于分析涉事主体(企业或个人)的应对行为

“损失规避”心理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处于危机中的涉事主体的决策,研判其行为时,需充分考虑这一点。

  • 倾向于“掩盖”和“拖延”,而非“坦诚”:

    对于涉事方而言,主动承认错误、公布真相,意味着要立即承受声誉、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出于对这种即时损失的极度恐惧,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看似能“避免”损失的策略,即掩盖、拖延或推卸责任,寄希望于事件能够“蒙混过关”。这种行为模式,在研判时应被视为大概率事件,并据此预判其可能采取的“捂盖子”行为。

  • 在危机沟通中“说多错多”的恐惧:

    涉事方在发布回应时,会极度担心言多必失,害怕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新的“把柄”,带来新的“损失”。这种心态会导致其发布的官方声明往往措辞谨慎、内容空洞、避重就轻,从而无法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反而引发新一轮的质疑。

“损失规避”作为一种根植于人性的强大心理机制,是舆情事件中各方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在进行舆情研判时,主动运用这一理论视角,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事件的表象,更深刻地洞察其内在的演化逻辑,从而做出更具预见性和有效性的判断与决策。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