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绪,是指在特定社会时期或围绕特定社会事件,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所普遍持有、共享的、具有弥散性和传染性的情感状态与心理倾向的总和。它不是个体情绪的简单加总,而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整体“心理温度”和“情感氛围”的宏观社会心态。
核心特征:
- 共享性与普遍性:社会情绪是一种群体层面的体验,被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共同感知和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
- 弥散性与氛围性:它往往不像个体情绪那样有明确和单一的指向,而是弥漫在整个社会空间中,形成一种不易察觉但客观存在的“背景氛围”,影响人们的日常判断和行为。
- 传染性与互动性:社会情绪,尤其在网络时代,具有极强的传染力。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交互动,某种情绪可以迅速从一部分人群扩散到另一部分人群,并在互动中被放大和强化。
- 不稳定性与可变性:社会情绪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社会事件的演变、信息的更新以及官方应对措施的变化而动态波动,有时甚至会发生快速反转。
- 驱动性与行为导向: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能量,社会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公众舆论的走向,并是驱动集体行为(如抢购、抗议、捐助等)的重要内在动力。
进行分析的关键维度:
- 情感极性:即情绪是正面的(如自豪、乐观、希望),还是负面的(如焦虑、愤怒、恐惧、不满)。这是对社会情绪最基本的判断。
- 情感强度:指情绪的激烈程度,是温和的忧虑,还是强烈的愤慨。强度决定了其可能引发的社会行为的激烈程度。
- 持续时间:是因某一事件引发的短暂情绪波动,还是反映深层社会矛盾的长期性、结构性情绪。
- 指向对象:情绪主要指向什么?是某个具体事件、某项政策、某个机构,还是某种模糊的社会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 重大社会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大型庆典或赛事等,是社会情绪最直接的“引爆点”。
- 经济与民生状况:经济增长、就业形势、物价水平、社会保障等宏观经济和民生状况,是决定社会情绪底色的基础性因素。
- 媒介环境与议程设置: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对信息的选择、呈现和解读方式,极大地塑造和引导着社会情绪的形成与走向。
- 政策变动与公共治理:政府的各项决策、执法行为以及对社会矛盾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信任感,从而作用于社会情绪。
对舆情管理工作的意义:
社会情绪是公众舆情的“温度计”和“晴雨表”。在舆情分析中,仅仅关注观点和立场是不够的,必须深入洞察其背后涌动的社会情绪。一个理性的批评建议和一个充满怨愤的批评建议,其社会风险和应对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准确感知、科学研判并有效疏导社会情绪,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能力、巩固执政公信力的关键环节。忽略潜在的负面社会情绪,可能导致政策推行受阻,甚至诱发更大规模的舆情危机。反之,积极回应,则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