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信息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社群乃至个体之间,因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地理位置、年龄、身体状况等差异,在接触、使用和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与不平等现象。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经济问题。
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
对数字鸿沟的理解,已从最初的物理接入层面,深化到包含能力和效益在内的三个递进层次:
- 接入鸿沟:这是最基础的鸿沟,主要指不同人群在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以及能否连接到互联网(特别是宽带)方面的差距。这道鸿沟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资费等因素直接相关。
- 使用鸿沟:也称为“数字素养鸿沟”。它指的是即便在解决了物理接入问题后,人们在有效使用数字技术、辨别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差异。部分人群可能仅仅将网络用于娱乐消遣,而另一部分人则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创造和协同工作,二者在使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巨大差距。
- 效益鸿沟:这是最深层次的鸿沟,指不同人群能否将数字技术转化为现实世界中实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能力差异。例如,能否通过电子商务增加收入、通过在线教育提升技能、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等。即便拥有设备和技能,如果无法从中获益,鸿沟依然存在。
对公共治理的深刻影响
数字鸿沟的存在,对现代社会治理构成了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政务服务日益数字化的今天:
加剧社会不公。当健康码、在线挂号、线上报税等成为主流服务模式时,无法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在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时会面临巨大障碍,从而被边缘化,加剧了社会阶层间的“马太效应”。
造成舆论失真。长期处于数字世界之外或仅在其中进行浅层活动的群体,其诉求和声音很难在网络舆论场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可能导致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网络民意”存在偏差,不能真实反映全社会的意见。
冲击应急管理。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中,数字技术是信息发布、社会动员、资源调配的关键工具。数字鸿沟会严重影响应急信息的有效触达和弱势群体的自救互救能力。
弥合数字鸿沟的工作方向
弥合数字鸿沟是政府在数字时代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需要多措并举、系统推进:
- 完善基础设施,降低接入成本: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落实“提速降费”,提供普惠性的网络接入服务。
- 加强数字素养培训与赋能:面向老年人、农民、残障人士等重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
- 推动应用的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在政务App、小程序、网站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推广大字体、语音读屏、简化操作流程等,降低使用门槛。
- 保留传统服务渠道作为兜底保障:在推行线上服务的同时,必须保留并优化线下的实体窗口和服务热线,为无法或不愿使用数字设备的民众提供必要的服务通道,确保公共服务不“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