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Allport's Law of Rumor),是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与利奥·波斯特曼在他们合著的《流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经典公式,用以解释和预测流言的产生与传播强度。该公式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流言得以在社会中大范围流通所依赖的核心条件。

这个基础公式可以表述为:

R ≈ i × a

微信图片_2025-08-01_135354_146.png

公式的核心组成部分

  • R (Rumor / 流言流通量): 代表流言的强度或流通量。它不单指流言的存在,更是指其在人群中传播的广度、速度和被谈论的激烈程度。R值越高,说明流言的传播势能越大。
  • i (Importance / 事件的重要性): 指流言所涉及的事件对于当事人群体的重要性、切身性和关联度。一个事件如果与听众的个人安危、财产、家庭、工作或其坚信的价值观紧密相关,那么它的“重要性”就高。反之,一个无关痛痒的事件,则重要性低。
  • a (Ambiguity / 信息的模糊性): 指关于事件的官方信息或权威事实的缺乏、不明确、含糊不清或相互矛盾的状态。当事实真相处于“信息真空”中,或者官方发布的信息无法解答公众的核心疑问时,信息的“模糊性”就高。

公式的核心洞察:相乘关系

该公式最核心的洞察在于变量之间的“相乘关系”,而非简单的相加。这意味着,“重要性”和“模糊性”二者对于流言的产生缺一不可,并且相互增强。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事件对公众而言毫无重要性(i ≈ 0),那么即使信息再模糊,流言也无法产生,因为没有人关心。同样,如果一个事件的信息是完全清晰、透明、可信的(a ≈ 0),那么即使该事件对公众再重要,流言也难以立足,因为没有其滋生的空间。

只有当一个事件既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重要性高),同时官方信息又缺失或含混不清(模糊性高)时,二者相乘才会得到一个极高的“R”值,流言也因此会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对公共治理与舆情工作的启示

奥尔波特流言公式为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和危机沟通工作提供了极为清晰、可操作的指导原则。要有效遏制流言,就必须着力降低公式右侧两个变量的值。

首要任务是降低信息的“模糊性”(a)。这是政府在应对中唯一能够完全主动控制的变量。具体工作包括:

  • 及时权威发布:在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信息,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挤压谣言滋生空间。
  • 持续动态通报:对于复杂事件,不能满足于一次性发布,应根据调查进展,持续、动态地公布最新情况,有效填补“信息真空”。
  • 精准回应关切:发布信息要直面公众的核心疑问,内容要详实、准确,避免使用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言辞。

同时,要有效管理事件的“重要性感知”(i)。虽然事件的客观重要性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沟通方式来管理公众对此的主观感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 保持客观冷静:官方通报应使用客观、平实的语言,避免渲染情绪或使用夸张、煽动性的词汇。
  • 明确指导行动:为公众提供清晰、明确的行为指引(如“居民请勿靠近现场”、“相关物资充足,无需恐慌抢购”),将公众的注意力从恐慌引向有序的行动,能有效降低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冲击。

总之,最有效的流言治理策略,就是快速、持续、透明地公开信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模糊性”,同时以专业、负责的态度进行沟通,稳定公众情绪,避免事件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