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篱笆原则”,源于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但在当前的舆情传播领域,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该原则深刻地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那些最容易引发普通民众大规模关注、讨论并快速传播的舆情事件,往往具备与“后院篱笆边闲聊”内容相似的特性:具体、贴近、通俗、且与个体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认知高度相关。
该原则的核心设想是:两位普通的邻居在后院篱笆旁闲聊时,他们所谈论的“新闻”,不会是抽象的宏观议题,而更可能是具体、鲜活、能感同身受的事情。将这一场景应用到舆情传播中,我们可以理解为:
一个舆情事件能否“出圈”并引发全民热议,其关键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么宏大或复杂,而在于它能否被迅速简化为一个可以拿到“后院篱笆”旁进行谈论的话题。如果一个事件的核心情节可以用一两句“大白话”讲清楚,并且能立刻触动普通人的某根神经,那么它就具备了成为爆款舆情的潜质。
能够引发大规模传播的舆情事件,往往符合“后院篱笆原则”,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深刻理解“后院篱笆原则”,对于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与公共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快速识别舆情的“引爆潜质”。在面对一个新出现的负面事件时,应迅速用该原则进行评估。这个事件是否贴近民生?情节是否简单?是否容易激发普遍情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须将其列为高风险等级,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重点、快速应对,绝不能因其看似“小事”而掉以轻心。
第二,政策解读必须“跨过篱笆”。在进行政策宣传或解读时,必须将复杂的、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后院篱笆”旁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要善于运用具体案例、讲述群众身边的故事,说明这项政策将如何具体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宏大、空洞的口号式宣传,是无法有效“跨过篱笆”,进入公众日常讨论范畴的。
第三,舆情回应要直面“篱笆话题”。当舆情爆发时,公众在“篱笆旁”讨论的,往往是事件中最具冲击力、最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某个细节。官方回应必须直面这些核心关切点,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用官话、套话去回应百姓的“家常话”。只有用真诚、通俗的语言,解答了“篱笆旁”最关心的问题,才能有效疏导舆论。
总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后院篱笆”已经从物理空间扩展到了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能否听懂、看重并有效回应“篱笆内”的声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治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