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传播中的后院篱笆原则

“后院篱笆原则”,源于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但在当前的舆情传播领域,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该原则深刻地揭示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中,那些最容易引发普通民众大规模关注、讨论并快速传播的舆情事件,往往具备与“后院篱笆边闲聊”内容相似的特性:具体、贴近、通俗、且与个体生活经验或普遍情感认知高度相关。

原则的核心内涵

该原则的核心设想是:两位普通的邻居在后院篱笆旁闲聊时,他们所谈论的“新闻”,不会是抽象的宏观议题,而更可能是具体、鲜活、能感同身受的事情。将这一场景应用到舆情传播中,我们可以理解为:

一个舆情事件能否“出圈”并引发全民热议,其关键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么宏大或复杂,而在于它能否被迅速简化为一个可以拿到“后院篱笆”旁进行谈论的话题。如果一个事件的核心情节可以用一两句“大白话”讲清楚,并且能立刻触动普通人的某根神经,那么它就具备了成为爆款舆情的潜质。

“后院篱笆”型舆情的典型特征

能够引发大规模传播的舆情事件,往往符合“后院篱笆原则”,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 高度的贴近性:事件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就业等日常生活领域直接相关。例如,食品安全问题、学区房政策变动、恶性伤人事件等,都因其与个体安危休戚相关而极易引爆。
  • -
  • 情节的简单与戏剧性:事件的核心冲突简单明了,人物关系清晰,甚至带有“好人/坏人”的二元对立色彩,易于理解和站队。复杂的、需要专业知识才能看懂的事件,很难在公众层面广泛传播。
  • -
  • 情感的普遍共鸣:事件能够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如对弱者的同情、对不公的愤怒、对特权的厌恶、对亲情的感动等。情绪是网络传播最强大的“助燃剂”。
  • -
  • 话题的“可代入感”:公众在看待事件时,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产生“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的联想。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促使人们参与讨论和转发的根本动力。

对公共治理与舆情应对的启示

深刻理解“后院篱笆原则”,对于政府部门的舆情应对与公共沟通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快速识别舆情的“引爆潜质”。在面对一个新出现的负面事件时,应迅速用该原则进行评估。这个事件是否贴近民生?情节是否简单?是否容易激发普遍情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须将其列为高风险等级,投入更多资源,进行重点、快速应对,绝不能因其看似“小事”而掉以轻心。

第二,政策解读必须“跨过篱笆”。在进行政策宣传或解读时,必须将复杂的、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后院篱笆”旁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要善于运用具体案例、讲述群众身边的故事,说明这项政策将如何具体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宏大、空洞的口号式宣传,是无法有效“跨过篱笆”,进入公众日常讨论范畴的。

第三,舆情回应要直面“篱笆话题”。当舆情爆发时,公众在“篱笆旁”讨论的,往往是事件中最具冲击力、最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某个细节。官方回应必须直面这些核心关切点,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用官话、套话去回应百姓的“家常话”。只有用真诚、通俗的语言,解答了“篱笆旁”最关心的问题,才能有效疏导舆论。

总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后院篱笆”已经从物理空间扩展到了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能否听懂、看重并有效回应“篱笆内”的声音,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治理的成效。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