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社会

平台社会,是一个用以描述当代社会形态的宏大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结构:其中,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公共话语乃至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一个由算法和数据驱动的、全球化的在线平台生态系统的组织、调节和塑造。

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网络平台不再仅仅是连接买家与卖家、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立“中介”,其自身的技术架构与商业逻辑已经深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机制,成为社会媒介化的最新和最深刻的表现。

_C__Users_mszha_Desktop_B9E5B0A4E49A.html.png

平台社会的核心机制

“平台社会”的基石是平台型媒介的崛起。这些巨型平台(如社交媒体、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等)既拥有传统媒体般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专业编辑权威性,又具备数字内容平台的开放与互动特质。它们通过三种核心机制,重塑了社会资源的组织和分配方式:

  • 数据化):平台有能力将过去无法量化的人类行为、社交关系、个人偏好等,转化为可以被分析、处理和利用的数据。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浏览、点赞,都在不断地为平台提供“原料”。
  • 商品化:平台将通过“数据化”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打包和加工,并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最典型的就是精准广告,平台将用户的“注意力”和“画像”出售给广告商。
  • 自动选择:这是平台权力的最直接体现。平台通过其核心的算法系统,自动地、大规模地进行信息的匹配与分发。算法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新闻、接触到什么商品、与什么人建立连接,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选择。

这三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彻底重塑了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的关系,并对传统的专业媒体机构产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冲击。

平台社会的结构性特征

平台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或商业上的变化,更引发了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变迁:

  • 政治话语的激烈角逐:平台成为了新的、最重要的政治话语场域。不同政治力量、社会团体和普通民众都在平台上争夺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使得政治动员和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 新的就业空间与劳动形式:平台催生了大量新的职业形态,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内容创作者(UP主、主播)等,形成了所谓的“零工经济”。这种劳动形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但也带来了劳动保障缺失、算法控制过强等新问题。
  • 平台成为“准治理者”:平台通过其服务条款和社区规则,扮演起了类似于政府的社会治理角色。它们对平台上的内容和行为进行审核、管理甚至“惩罚”,在事实上行使着一部分社会治理的权力。

对公共治理的挑战与启示

“平台社会”的到来,对传统的国家治理模式提出了全面挑战。

平台权力需要被审视与规制。平台的巨大影响力,特别是其算法的不透明性、对数据的垄断性以及对社会舆论的操控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亟待被纳入有效监管的新型权力。如何平衡创新发展与公共利益,防止平台权力被滥用,是政府面临的核心课题。

数据隐私与算法伦理问题凸显。在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时代,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数据隐私,如何确保算法的公平、公正、不歧视,避免“算法霸权”,成为社会治理中必须解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政府与平台需构建新型协作治理关系。在很多社会领域,政府的治理能力已无法脱离平台而独立存在。因此,探索一种政府、平台、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明确各方权责,是应对“平台社会”复杂挑战的必然选择。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