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斯·戴维森(W. Phillips Davison)于1983年提出。它描述了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人们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尤其是负面或劝服性信息)时,往往倾向于认为,这些信息对“他们”(即社会上的其他人,也就是“第三人”)产生的影响,会比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更大。
“第三人效果”主要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这种心理倾向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三人效果”理论为理解公众心态和开展舆情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
第一,能更深刻地理解谣言的传播逻辑。“第三人效果”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播他们自己也半信半疑的信息。他们的逻辑可能是:“我足够理性能分辨真假,但别人不行,他们可能会上当,所以我必须转发以提醒大家”。这说明,制止谣言不仅需要辟谣,还需要让公众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辟谣信息,从而消除他们替“第三人”担心的动机。
第二,避免在政策沟通中产生误判。在制定和解释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民众会评估该政策对“他人”的影响。例如,在推出一项社会福利政策时,一些人可能担心的不是自己会吃亏,而是“总有一些人”会钻空子、滥用福利。因此,政策解读不仅要说明政策本身,还要主动回应这种对“第三人”行为的担忧,以打消疑虑。
第三,舆情回应需更具同理心。在进行舆论回应时,要认识到,他们的激烈反应可能源于对社会其他群体的真诚关切。有效的沟通应首先承认并理解这种关切(“我们理解大家对青少年成长的担忧”),然后再进行信息发布和解释,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居高临下的“辟谣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