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中的溢散效应,在一些研究中也被称为“反向议程设置”,指的是一个舆论议题,最初在网络空间(特别是社交媒体)中形成和发酵,随后其影响力“溢出”到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并被后者跟进报道,从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论与社会主流舆论交融共振的传播现象。
这标志着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生成路径发生了深刻改变,即从过去传统媒体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网络舆论驱动社会舆论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换过程。
一次典型的“溢散效应”过程,通常遵循以下路径:
一个事件或话题,通常由普通网民或自媒体在微博、论坛、抖音等社交平台上首次爆料或提出。在初期阶段,它在小圈层内传播,通过网民的自发讨论、转发,逐渐积累热度,形成初步的网络舆论。
当网络舆论的声量达到一定阈值,引起了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传统媒体的记者或编辑,将网络视为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对网络上已经形成的舆论意见进行转载、核实或深度调查后,通过其自身的报纸版面、电视新闻栏目等渠道进行报道。
传统媒体的介入,为原本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赋予了更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事件不再仅仅是“网传”,而是成为了经过专业媒体确认的“新闻”。这使得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级迅速提升,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
传统媒体的报道,又会反过来被网络平台和网民再次引用和传播(“出口转内销”)。这不仅进一步推高了原议题的热度,还可能引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讨论,最终形成社会舆论与网络舆论相互交织、同频共振的局面。
“溢散效应”的普遍存在,对政府的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首发舆情。在今天,任何看似不起眼的“网络爆料”,都有可能成为引爆重大社会舆情的“火星”。舆情工作必须建立7x24小时的全网监测机制,做到对网络舆情的“抓早、抓小”,在事件发酵初期、尚未“溢散”至传统媒体之前就进行研判和介入。
第二,要认识到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压舱石”和“放大器”作用。尽管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但在关键时刻,它依然是信息真实性的“认证机构”和推动议题升级的“关键节点”。舆情应对中,与传统媒体进行专业、有效的沟通,争取其客观、全面的报道,对于稳定舆论大局至关重要。
第三,舆情回应需进行“跨平台”协同。由于溢散效应涉及网络与传统两大舆论场,因此,舆情回应工作也必须是跨平台的。既要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快速、直接的回应,也要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稿等形式,与传统媒体进行正式沟通,形成线上线下、网内网外的引导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