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中的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理论

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经典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总统选举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该理论从根本上挑战了当时流行的、认为大众媒介信息能够直接、有力地影响每一个受众的“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两级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大众媒介的信息,并不会直接“流”向普通公众,而是存在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信息首先从大众媒介流向社会中的少数活跃分子,即“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意见领袖通过人际交往的渠道,将经过他们筛选和解读后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所在群体中的普通成员(即“追随者”)。

理论的核心构成

这一传播过程可以清晰地分解为两个阶段:

  1. 第一级传播:从大众媒介到意见领袖。

    在社会中,存在着一部分比普通人更关心时事、更积极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的人。他们主动搜寻信息,对特定领域(如政治、时尚、科技等)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浓厚的兴趣。大众媒介发布的信息,首先被这些“意见领袖”所捕获和消化。

  2. 第二级传播:从意见领袖到普通公众。

    意见领袖在接收和理解了媒介信息后,会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对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他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如家庭聊天、朋友聚会、同事闲谈),以一种更具说服力、更值得信赖的方式,将这些信息以及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传递给他们身边的普通人。普通公众往往更信任来自他们所熟悉和尊敬的“意见领袖”的建议,而非直接来自遥远的大众媒介的信息。

意见领袖的关键特征

“两级传播”理论的枢纽是“意见领袖”,他们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社交活跃:他们拥有比常人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是人际交往的中心。
  • 信息灵通:他们是特定领域信息的积极寻求者和传播者。
  • 被信任与尊重: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内,因其专业知识或人格魅力而享有较高的声望和信誉。
  • 代表群体价值观: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代表和反映其所在群体的共同价值观。

对公共治理与舆情工作的启示

尽管“两级传播”理论诞生于前互联网时代,但其核心洞察在今天的网络舆情环境中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因为社交媒体的出现而被进一步放大。

第一,舆情引导的关键在于影响“关键少数”。在进行舆情引导或政策宣传时,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官方媒体发布信息,更要识别出在特定议题上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行业专家、社区名人等),并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争取到这些“关键少数”的理解和支持,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通过他们的“第二级传播”,可以更有效地触达和说服广大普通网民。

第二,要认识到人际传播的强大说服力。官方的宏大叙事,其说服力往往不及身边朋友的一句“吐槽”或推荐。因此,政府在进行公共沟通时,需要将信息“转译”成更适合在人际间传播的、通俗易懂、有温度、有故事性的内容,鼓励普通人进行自发的“第二级传播”。

第三,警惕负面舆情中的“意见领袖”。在负面舆情事件中,同样存在着负面的“意见领袖”。他们可能会曲解事实、煽动情绪,并通过其影响力在网络上迅速组织起负面声浪。舆情工作必须能够快速识别出这些负面意见领袖,并对其言论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和澄清。

第四,政府自身也应努力成为“超级意见领袖”。通过长期、专业、真诚的运营,政府的官方账号也可以在特定领域(如公共安全、卫生健康、政策解读等)建立起高度的专业性和信誉度,成为公众在面对相关问题时,首先会去寻求信息和指导的“超级意见领袖”,从而直接影响公众,缩短传播链条。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