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以算法推荐为核心驱动的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经典理论“两级传播”的现实适用性发生了深刻变化。该理论的核心洞察并未完全过时,但其经典模型已无法完全解释当前复杂的舆论生成与传播机制。对于政务工作者而言,深刻理解其演变,是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和公共沟通效能的重要前提。
“两级传播”理论诞生于大众媒体时代,其核心观点是:大众媒介的信息经由“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通过人际传播渠道影响普通公众。这一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人际信任在信息传播与说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媒介万能”的传统认知。
然而,在当前的舆情工作中,如果仍固守其经典模型,将无法准确把握舆论的脉搏。我们必须审视理论的每一个环节在今天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经典理论中的第一级传播源头,是党报、广播、电视台等相对集中、可控的主流大众媒介,其内容由专业的“把关人”进行筛选和发布。而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中,第一级传播的源头呈现出两个显著变化:
因此,经典模型中那个相对确定的“大众媒介”,已经演变为一个由算法主导的、充满不确定性、但又极其精准的“信息分发体系”。
经典理论中的“意见领袖”,多指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声望、学识的社会精英。而在网络舆论场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演变:
因此,经典模型中的“意见领袖”,已经从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演变为网络生态中一个功能性的、需要被审慎评估的“传播节点”。
经典理论的第二级传播,是一个相对单向、线性的层级过程(意见领袖 -> 普通人)。而今天的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网状、多向、即时的复杂形态。
“两级传播”理论最核心的洞察——“人际信任是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关键”——在今天依然有效。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公众更愿意相信来自其信任的、真实的人的观点。这启示我们:
第一,舆论工作需从“宏大叙事”转向“精准滴灌”。在开展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时,不仅要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更要善于识别和团结不同领域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将政策信息“翻译”成不同圈层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滴灌式”传播。
第二,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沟通策略。要将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有温度、有故事的具体案例,鼓励和引导普通人在其社交网络中进行自发的、正向的“人际传播”。
第三,必须建立基于“算法+人工”的综合研判能力。要深刻理解算法推荐的运行逻辑,并将其纳入舆情研判的框架。在分析舆情时,既要看内容,也要看其背后的传播结构、关键节点和算法动因,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应对策略。
总之,面对新的舆论环境,我们需要在坚持“两级传播”理论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适应“算法赋能下的网状传播”新模式的工作体系,才能在复杂的舆论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