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时代媒介发展新趋势所作出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洞察。它指的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所呈现出的四种全新形态,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四全”共同构成了当前“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媒介环境,并由此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
这一概念强调了信息传播在时间维度上的突破。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是“过去时”或“完成时”的。而在全媒体时代,借助移动直播、实时更新、社交媒体互动等技术,信息传播已经可以覆盖事件的“过去时”、“现在时”乃至“将来时”。媒体能够对一个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进行全过程、不间断的实时追踪和报道。这意味着,新闻不再是终点的记录,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本身。
这一概念强调了信息呈现方式在形态维度上的突破。它指的是媒体运用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在内的所有信息表现形式,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沉浸式的展现。信息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可感的、可交互的。全息媒体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调动所有感官的信息体验。
这一概念强调了信息传播在主体维度上的突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被无限降低。不仅专业的媒体记者是传播者,每一个拥有智能终端的普通网民,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目击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专业媒体生产内容(PGC)、机构生产内容(OGC)与用户生产内容(UGC)并存,形成了一个多元、庞杂、去中心化的传播主体格局。
全效媒体:
这一概念强调了信息传播在功能维度上的突破。现代媒体不再仅仅是“信息中介”,它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求“内容+”的多元效能。媒体不仅提供新闻资讯,还集成了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社交互动、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力求在引导人、服务人、凝聚人等各个层面都发挥最大效能。它追求的不仅是“传播力”,更是“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及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全”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舆论工作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价值和权威信息在多元复杂的舆论场中,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